|
“问题解决”的释义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使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笔者所在的蓝田县草坪初级中学数学组,于去年十月份也开展了“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实验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对我所带的2010届初3班所进行的初步研究,我认为要想有效地运用问题解决模式,必须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一、教师观念更新的问题
我们对持有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和问题解决模式中的“教师学生互为主体”这三种境界的教师观念进行比较。以教师为主体观念的教师上课只会照本宣科,只会进行“满堂灌”的“填鸭式”教育:心中装着“学生为主体”的老师号称“学生就是上帝”、“学生就是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其教学过程会滋生整堂课都是学生自读、学生自学、自问自答的现象。而唯有在“问题解决”思想指导下、持有“学生和教师是教学活动中能动的角色和要素,师生关系是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得到发展和发挥”这种观念的教师才会在课堂教学中避免上述弊端。这种双主体意识集中体现为以下两点意思:
(1)学生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
(2)教师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认识的过程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是发挥主体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教师专业知识、多媒体知识、社会知识、做人做事知识的不断更新的问题
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社会使命,而老子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的总结早已告诉教师“道”是会随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多少、大小、轻重、急缓而发生变化的。因此。教师除了要参照自身所具有的数学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外,还应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从与同事、老师、同学,甚至自己所教的学生通过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事件和机遇,去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让思想和观点碰撞激发出点点闪光和激情,去读“雅字句”之书,让自己能够给学生传有用的“道”,授适合的“业”,并正确地解决学生当下的“疑惑”。
三、教师自我心理知识的更新、心理调适能力的学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帮助学生顺利走完“问题解决”全过程的助力 。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实现以下能力教学目标:
1.会审题――能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和综合。
2.会建模一能把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
3.会转化――能对数学问题进行变换化归。
4.会归类――能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进行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并能进行总结和整理。
5.会反思――能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
.会编题――一能在学习新知识后,在模仿的基础上编制练习题;能把数学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编制数学应用题。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要通过以下恰当的教学行为帮助学生实现情感态度和学习方法方面的教学目标: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从生活情境人手,或者从数学基础知识出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密切相关的生活问题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学习所必需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
2.尝试引导,把数学活动作为教学的载体。学生在尝试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把握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向,难以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难以判断知识运用是否正确、方法选择是否有效,问题的解答是否准确等,需要教师在以上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积极启发和科学引导。
3.自主解决,把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长远利益。让学生学会并形成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需要让学生反复经历多次的“自主解决?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把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作为长期的任务,在课堂数学中通过教师的典型例题示范和学生课堂练习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和培养,重在通过过程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4.练习总结,把知识梳理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选择和设计例题与练习,培养主动梳理、运用知识的意识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并在适当的时机引导孩子进行总结反思,达到更好地掌握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数学教师只有通过“问题解决”的思想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以上问题,才可以使学生更轻松地面对生活,理解数学及数学思维方式的实质,才能微笑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形成良好的数学基础素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影响高职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与对策下一篇:小议美术教学中的创造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