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贯彻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校干部教师认真研讨了小学数学教学的一般方法。在尝试推行启发教学法、引探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激励教学法的同时,深入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认识规律,本着推进素质教育的宗旨,在反复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学数学“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课堂教学模式。
一、课堂构成
第一阶段:前提准备。(5分钟左右)
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知识的正迁移规律,抓住知识的生长点,设计针对性强的书面或口头练习,为探求新知识铺路架桥。
1.准备练习。
安排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基本练习,包括:口算、笔算、计算公式、进率、计算法则、数学问题及名词概念等。既达到狠抓双基的目的,又能起到稳定学生情绪、为学生探索新知识奠定基础的作用。
2.激疑引趣。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特点,运用各种形式创设多样的教学情景,抓住新旧知识生长点设疑,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自然地揭示课题,交代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及怎样研究。
第二阶段:意义建构。(15分钟左右)
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原有认知基础上,通过多种渠道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或把新知识分解成几个旧知识点,或运用原有的方法尝试解决新知识点。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多向交流。在信息反馈的过程中,对大胆的猜想进行合理的验证,发现规律,总结概括规律,从而达到自主建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
1.探索发现。
根据新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和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并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汇报交流。
在探索发现的基础上,教师根据知识的重、难点出示讨论提纲,让学生充分讨论,然后进行课上交流。
3.验证猜想。
组织学生用多种方法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如“演示操作法”、“演算发现法”、“观察比较法”、“尝试法”、“归纳推理法”等,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再猜想―再验证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一理念,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
4.概括总结。
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数学事实,并概括总结出定义、法则、定律、性质、公式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画龙点睛的讲解非常重要。
第三阶段:理解运用。(18分钟左右)
1.专项练习。
针对新的知识点,设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针对性练习,让学生明确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强化解题思路,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2.理解练习。
设计巩固性练习,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补充讲解或强调;设计变式练习,考查学生综合理解和灵活掌握知识情况,让学生养成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习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形成多种数学思维方法。
3.拓展练习。
根据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及可接受性原则,设计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练习题。让各类学生均学有所得,达到分类推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四阶段: 反思小结。(2分钟左右)
在课堂小结环节,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归纳总结。针对新知识的内容、研究的结论、研究的方法及个人的心得,进行小结,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更明确、深刻。
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学不能雅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应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并引导他们由原有的知识中“生长”出新的知识。
从教学过程来看,小学数学学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积累过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学生要经历多次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运用的完整过程。小学数学“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课堂教学模式,其各个教学环节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突出重点、转折自然,体现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密集性、层次性和反馈性。
从教学原则上看,不仅体现了一般教学原则,而且凸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充分体现了系统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教学方案设计化原则、教学信息反馈及时化原则等。因此,小学数学“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课堂教学模式是切实可行的。
三、模式特点
1.结构严谨,系统性强。
小学数学“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课堂教学模式,从前提准备到反思小结各个阶段层次清楚、联系紧密。从准备练习到课堂小结各个环节密切相连、形成系统。
2.多次反馈,多向反馈。
小学数学“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中,教学过程呈现了集中反馈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反馈。
由于信息反馈及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控教学进程,进行适时、必要的点拨,促进课堂资源的生成,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定中有变,灵活运用。
小学数学“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课堂教学模式,虽是新授课的一般模式,但练习课、复习课、活动课也可应用。而且,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学生年龄和班级、课型的不同,自行安排。4个阶段应体现,教学环节可多可少,有的教学环节可在课前安排进行。如准备练习环节,有的内容可放在课前,有的内容可与调查(学校调查、家庭调查、社会调查)相结合。
4.以学论教,发展智能。
小学数学“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奥秘。不是用现成的公式、结论充塞学生的头脑,而是教师根据数学知识的系统、内在联系,抓住知识生长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通过有层次的练习指导,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获取知识,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四、实施效果
小学数学“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课堂教学模式是在小学数学“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又经过 年的不断实践总结提炼而成的。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良好。
1.增强了学生的目的意识,实现由目的向动机的转化。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自觉学习的必备条件。从心理学角度讲,目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动机,推动意志行为。学习数学又有大目的和小目的之分,大目的是明确数学对人类社会进步起的重大作用,小目的是指一节课中依据具体内容需要所完成的教学目标。小学数学“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课堂教学模式中,每一节课都明确提出教学目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结论并学以致用,久而久之,使小目的转化为大目的,最终实现由目的向动机的转化。
2.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使其由想学、爱学到会学、乐学。
学习兴趣是探究知识的内在动力。儿童的天性是好玩、好奇、好动、好强,小学数学“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将其渗透在各环节中。如在激疑引趣环节中一般采用谈话导入法、悬念设置法、矛盾转化法、迁移引探法等引入新课,达到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
这一模式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验,实验班里的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在我校德育处组织的一份问卷调查“你所喜欢的学科是什么”之中,凡运用小学数学“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的班级,绝大部分学生填写的是数学学科。
3.磨炼了学生的意志,使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标、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活动。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中由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且变成需要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和心理倾向。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坚强意志的支持。小学数学“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注重对学生专心听讲、积极动脑习惯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习惯的培养。在听课时对实验班和对照班每班8名学生的观察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的注意力明显好于对照班。
4.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运用小学数学“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讲解时间少,学生大部分时间进行自主探究,作业基本上能在课内完成,课上教师重点辅导“学困生”,针对性强,课堂效率高,教学质量高。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对照班学生内部成绩差异大,分布不均,而实验班学生内部成绩分布均匀。结合学生课业负担的调查进行综合分析,可以说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成绩优于对照班。
5.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小学数学“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课堂教学模式倡导多元互动式学习,加大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力度,拉近了学习交流的距离,使学生的思维在互动中交织、碰撞。许多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了帮助和提高,在交流中得到了锻炼,增强了自信心,在互动中发展和提高了质疑能力。
多年的实践证明,小学数学“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课堂教学模式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体现师生间的平等,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在这个课堂教学模式中,“优势生”获得了充分发展,“劣势生”得到了充分照顾,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师生关系等方面上升到了新的层面,真正达到了当前课堂教学提倡的真实、有效的目标。当然,“教雅定法”,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小学数学“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并不是在每一节课上都一成不变,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采取同样的教学模式,而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随时加以调整、整合,使之优化。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下一篇: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