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新课标下许多小学语文课本上的教学文章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素质教育内容与思想。但是怎样才能够将这些素质教育的内容与思想真正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当中,使学生感受到良好的素质教育和熏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呈现在小学语文教育面前,这也对小学语文教师从侧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怎样理解小学语文的素质教育启蒙作用
素质教育指的是,依据社会及人的发展的现实需求,并以提升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最根本目标,以尊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为基础,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
21 世纪是一个素质教育被广泛实施的崭新时期。在这个新时期的教学环境中,基础教育课程变革凭借其崭新的理念促进了素质教育的迅速发展。因而,提出了“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标准与高尚的道德准绳,促进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不应把它们作为附加任务来刻意追求。”
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有效素质教育的建议
语文这门学科同时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了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需要不断探寻语文课的内涵,转变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从而为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1. 教师应更新教育思想、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有效实施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应更新教育思想、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教师必须意识到小学语文承担着从基础上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它是所有学科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应以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为指导,努力实现教与学的统一,通过语文的学习来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引导学生主动实现自我发展,并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进而实现教会学生熟练运用语言文字技能的目标。另外,教师还要做到充分了解学生、不断发现学生、努力提高学生智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商。不但要把学生培育成为四有新人,而且要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而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人。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同时具备热爱学生的心理、科学的思想、先进的头脑、高尚的品格及渊博的知识,最终用其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来培育追求真、善、美的一代新人。
2. 明确教学目的,正确处理与准确理解教材。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转变传统以单纯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制定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科学的教学体系,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必须充分明确教学目标、体系和不同教材的编排特点,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达成目标,体现单元目标,紧扣阶段目标,并与总目标相关联。特别在拟定教学目标前,教师心中必须充分明确课文内容在单元中的作用与地位,以及在整个课本中的作用与地位,通过系统论原理的运用来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真正做到步步紧扣和全局的运筹帷幄,从而有效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另一方面,学生也必须准确理解教学目标,明确每堂课中需要掌握的知识,训练哪些习惯及能力等,将学生培育成为现代的“四有新人”。
3. 遵循课堂教学规律,优化课堂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一项活动,必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这些规律中包含着直接与间接经验相互促进与制约的规律;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相统一的规律;促进智力、掌握知识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规律。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遵循这些教学规律,进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提高教学的全面性,准确把握语言训练的立足点、思想教育的落实点和学生的兴趣点,有效避免课堂中繁琐的串问与串讲和教学环节的分散性。
4.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方式方法。传统应试教育的重大弊端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必须将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要求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及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课还可通过师生相互交流及小组学习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并使他们能够分享学习经验,进而相互启发。如,教师可选择结构较为简明的文章,让学生通过组成学习小组的形式来学习,小组学生按老师提出的学习要求,对文章进行自学,掌握文章的思想中心和重点词句,而后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此外,教师还可在作文点评课中,构建“议、改、评”三者有效结合的课堂结构,并同样以划分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对每篇文章进行交流、评议及修改。然后每小组选出优、劣习作各一篇,并让全班同学来评议,教师仅起到在课堂开始和结束时的点拨及总结作用,从而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率。
总之,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实践使我们明白,将素质教育融入语文课中,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只有不断摸索创新,我们的教育体制改革才会成功。将素质教育融入语文课中,即便说不能短时间成功,但素质教育的开展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我们仍需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做起,绝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心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下一篇:乡村教育的非连续性:一种哲学教育人类学的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