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学科教学应有之义务,应尽之责任。科学课的教学,《科学课程标准》就指出:通过对科学课程中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自然现象的学习,“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形成大胆想像、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陶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真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意识到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 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所指出的: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恰好是吻合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注重学生科学素质提高的同时,变‘教书’为‘铸魂’,变‘行为’为‘素养’,积‘文化’为‘品格’。如何使我们的学校德育教育“随风潜入夜”,让学生在“润物细雅声”中发生质的变化。但科学课并非专门德育课堂,我们应该把德育内容融入科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师应努力挖掘其中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适时适度地在教学中渗透。忌讳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努力做到教育而雅痕, 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在思想上也得到良好的熏陶,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培养良好的品德;下面就我在实施新课标新教材中如何发挥学科优势,寓德育教育与科学教学之中谈几点自己的感受。
一、以知识为载体
学生在校期间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课堂中度过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的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性的掌握知识发展智慧的过程,更是一个完整的人的生成过程。所以,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
我们的新课标、新教材,它的人文内涵十分的丰富。雅论是教材的内容,还是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式,它们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内容。省编科学教材中,课文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生物、人体科学、环境保护等,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具有知识性、时代感,思想性。
科学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可以渗透德育教育。例如:第十一册“宇宙”这个单元,教学时,我除了让学生了解月球、地球、太阳系等知识外,在介绍人类探求宇宙时,我利用课件介绍了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收集了我国人造卫星发射的成果、火箭发射领先世界等事例,如2003年10月15日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踏上了太空之旅,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还有2001年10月24, 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的“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它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特别是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1日实现了我国航天员首次太空出舱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再如,在讲“能量和能源”单元时,通过学习能量之间的转化,使学生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他们从内心去体会生命的宝贵,愿意去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真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还有“植物和动物”单元渗透热爱大自然、关爱小生命教育;“水和空气”单元渗透环保教育; “我们的身体”单元渗透爱护自己身体、珍惜生命的教育等等。可见要加强科学课的德育,只要找到教学与教育的结合点,就能做到知识与德育的有机结合。
二、以活动为手段
首先,由学生自由组合、教师协调的方式结合成小组。学生都分配到一个个的小组中进行探究活动,每个人要与同伴进行协商、合作,集中集体智慧完成任务,在这种环境氛围里学习,可以大大缩小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沟通。在评比时以小组为单位,减少对个别同学的奖惩,使学生产生集体荣辱感,增加合作意识,逐渐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这样就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学会了与人和谐相处,这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必需的素养。
其次,在专题活动中可以适时适地的渗透德育教育。如在讲《节约能源》时,学生在调查生活中的浪费现象时,我给足学生时间让他们去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浪费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去做?”结合前面讲的我国面临的能源问题,使学生真正在科学课中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等情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寓德育教育于学科教学的方法,既达到了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同时通过这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又培养了孩子们互帮互助,协同完成任务的优良品质,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三、以评价为方法
评价是我们进行课堂调控的常用手段,其具有导向功能。我们不仅要对学生探究成果进行评价,而且也注重对学生探究过程的评价,特别是利用评价的导向功能促进学生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有时学生不愿合作,这种情况的出现虽然扰乱了学生的探究,但也为我们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方面提供了机会,因为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的品质既是科学课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小组内学生已经出现严重分歧时,采用批评手段效果势必适得其反;采用说服的方法,有没有更多时间。于是,可以让他们小组第一个上台展示,在评价时首先要肯定了他们的探究成果,同时提出一个问题:你们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这里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从学生的总结、反思中使他们受到教育。充分利用评价的导向功能,将德育目标融入其中,可以避免课堂上纯粹的德育说教,激励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教育。
总之,德育渗透并不是急功近利的,它不是几个管德育的领导和老师坐在一起纸上谈兵谈出来的,也不是靠几个班主任的苦口婆心劝出来的,更不是把别的学校的经验生搬硬套管出来的,而是靠每个教师的一言一行带出来的,每个教师在每个学科都自觉的灌输,我想,一个学校的整体的德育素质也就会提高上来了,它需要长期积累,潜移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的师德、情操、教学素质、能力及人格魅力等隐形教育的影响,是保证德育教育功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要有良好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过硬的教学本领和基本功,才能使教书育人达到最佳的统一,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乡村教育的非连续性:一种哲学教育人类学的视角下一篇:大学生心理资本、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成就关系研究?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