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品德与社会》教学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让学生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关 键 词】品德与社会;生活;发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 -0152-0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内心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要对儿童的生活进行引导,用经过社会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内容教育儿童。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都强调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把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主要的教育源泉,紧密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开展教育,提升儿童的生活品质和能力,促进儿童发展。这突出体现了课程立足于儿童生活、通过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基本思想,体现了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理念。
一、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了解到的东西往往与书本上教师所讲的内容自相矛盾,因而现象、事件对他们都产生了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都能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就能有效地把握住学生的情感生活、人生观、价值观。其实,人的情感主观心理反映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客观情境刺激人的大脑,使人产生一定的感受而形成的一种内心体验。
品德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教学中,我认为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因而这一时期培养小学生品德方面的素养极为重要,也是积极倡导学生亲自经历与探索为主的学习活动,发展他们对《品德与社会》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不感兴趣的东西,儿童是不会主动关注和了解的。因此,教师要调动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本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雅边雅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做人,让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江山多娇》一课活动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让孩子了解我国的地形、地势特点。在课上,我把一幅中国地图展现出来,让学生用不同的景观图片贴在地图相应的位置。通过动手使学生对一些旅游景点产生了向往,陶醉在其中,紧接着我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你知道了哪些旅游景点?是怎么发现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寻找感受,交流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了解和领会祖国美景。因此,学生在心灵深处就有了一种热爱祖国,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二、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
真理是在实践中体验其价值的,学生认识新的道德观念是在社会生活中得到的认同。因此,在学习研究新知识时,教师要调动学生已存在的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本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五十六个民族 五十六朵花》一课上,首先让学生去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同时知道有5 个民族,各民族的服饰各有特色,绚丽多彩。特别是少数民族服饰历史悠久,风格各异,是民族的重要标志。有了这些了解,学生头脑中就形成了一个结论:真像五十六朵花。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其次我将一曲深情并茂的MTV《爱我中华》播放给学生,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各民族团结友好的情景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次,让学生在地图上找一找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位置,使学生对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的分布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最后,我对孩子们说,少数民族同胞每逢过年、过节或喜庆的日子,穿上绚丽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时,更增添了节日喜庆气氛,让我们一起进入民族百花园,去了解少数民族的服饰!学生马上打开课本你一言我一语,把自己了解的内容互相交流起来。经过交流,学生对少数民族的生活及服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把自己早已准备好的人民币进行对比,并能准确地说出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头饰。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创造了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营造了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自然、学得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也体现在课前的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上。如何把握品德与社会的特点,体现品德学科的教学实效性,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五十六民族 五十六朵花》这一课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遵循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原则。让学生初步感知不同民族的服饰文化、生活方式和礼仪及地域、环境、宗教信仰的关系。为此,我在课前搜集了有关少数民族服饰、民居、礼仪习俗的图片,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以课堂内容为主要源泉,通过“听歌曲、赏服饰、看民居”三个环节,让学生自由地交流得出:是啊,5 个民族风采各异,他们犹如一枝枝花散布在祖国各地,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接着,通过调查本地、本班少数民族人口的形式,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民族的多样化。比如,在“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的知识点中,苗族百褶裙,鄂伦春儿童的装束,白族人的白色服饰等呈现各民族独特的文化,还有民族歌舞、民族节日、各具特色的体育运动等图片,都能把学生的情绪带到欢歌笑语的气氛中,激发他们了解民族文化的兴趣。
品德教育过程中,课堂合作能充分发扬民主,吸引学生参与,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开启智慧之门,给学生以发展个性、展示才华的机会,还培养了学生们的团结协作和社会交往能力。比如,蒙古族的摔跤比赛,我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去尝试,有很多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亲自参与、直接体验,使学生感到民族活动的乐趣。回到课堂中,通过多媒体播放了一段蒙古族的赛马比赛。这个项目是培养人的勇敢、机智、顽强的品质,同时也反映了马背民族那种热情豪放的性格。通过课内外轻松愉快的体验,学生了解了民族活动,满足了他们的成长所需,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能力。可见,在品德课中体验生活是多么重要。
三、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和感悟。现在的学生认识新的道德观念,大多是在广泛的生活中获取,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有益实践。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了解学生对生活的经验和感受,将其与教学内容相联系,并充分加以利用。
品德与生活课程为低年级孩子开辟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孩子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提高品德,成为孩子品德形成路上的奠基石。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中的真实体验更少。例如,教《我为家人添欢乐》一课时,我设计了下面的活动:课前与家长联系,调查孩子在家中做了哪些事,有没有让父母开心,希望孩子为您做什么?上课时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在家里为父母做了哪些事情?学生说出为爸爸倒垃圾,为妈妈洗碗筷、收拾房间等。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做家务时的感受,再想想做某件事情的时候需要什么。有的说在拖地时需要拖布的帮忙,有的说:“在感到累的时候需要父母帮忙。”我就说:“对呀,其实爸爸、妈妈也需要这些,可谁能来帮忙呢?”孩子的情感就是最真诚的,是发自内心的。通过角色的模拟,孩子知道自己是家庭一员,有责任分担家务,乐意为父母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课后活动中,我注意到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是快乐、烦恼、有趣、得意等,并根据这些信息展开讨论,让学生共同分享家庭的温暖,生活的乐趣。比如,教学《学会与父母沟通》时,先让一位学生回答下列问题。第一,你与父母沟通过程中有烦恼吗?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寻找与父母沟通造成烦恼或困难的原因,并探讨如何把学生与父母搭建成沟通心灵的桥梁。又如:在学习《环境状况》这一主题时,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开展调查活动,调查一下自己生活的社区环境有哪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为什么这样的环境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危害,应如何及早解决,并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这样,一方面将学生看到的鲜活材料引进了学校课堂,使学生对学科知识没有了陌生感,从而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统一。因此,在课后,我总是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厂长。
总之,良好品德的养成离不开生活,正所谓注重品德课教育细节,巧妙运用正确的手段,是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脱离的德育灌输,实现有效品德教学与学习的最佳途。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政治教学中一些感悟下一篇: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与创新能力培养探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