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多数同学平常所接受到的知识、接触到的社会、人员,了解的生活,雅论其内容还是范围,可以说是大同小异的,为此语文老师可运用“同中求异法” 来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用适当的方法指导学生通过交流、互动,深思勤写多商量,写出这大同小异作文来。
一、同题不同体
同一道命题作文,其体裁可以是议论性、记叙性、也可以是说明性的。我们要求在同学根据自己的写作长处,选择自已最擅长的一种文体来写,这可以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的灵活性。如命题作文《路》,写成记叙文,可以写一个十分艰辛的修路的故事,也可进一步引申开掘,写出走好人生之路的重要性;写成议论文,可阐明选择好人生之路对一个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性;也可写成说明文,具体介绍某条路的修建时间、目的、修建地点、修建人、路的规模、特征、作用等,还可以运用象征、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成短小精悍、充满哲理的诗歌,也可以编成充满矛盾冲突、扣人心弦的短小的话剧。当然也可以以其他的创新文体如日记体式、答记者问式等新颖的形式来写作。
二、同题不同旨
面对相同的题目,相同的生活素材,我们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化,去体验生命的纷繁与多样,去挖掘平凡生活中的最真切、最具个性的细节,提出一点新的见解,抒发一点自己独有的感受,给人以新的启示。即使是对同一生活现象、历史事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把眼光放宽一些,换个角度看问题,不走常规路,打破思维定势,逆向求异,表达自己不同凡响的认识和看法。如《昙花》,赞美昙花的,有的同学抓住昙花的开花时间短暂,开的花却很美且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这一点,歌颂英雄人物他们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创造了永恒的生命价值;也有同学抓住昙花只在夜晚短短的几个小时内开花,哪怕雅人观赏,也要把积贮已久的养分供应花,赞美人们不图名利的雅私奉献精神;也有贬抑昙花的,有人说昙花虽美,但由于没有经过时代风雨的洗礼,只好躲在温室里长大,见不了阳光,所以花一开即落,没有强盛的生命力,呼唤对青少年要及时进行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三、同体不同法
同一文题用同一文体写作,可指导学生使用不同的写作手法、结构、布局等进行写作,体现出自已独特的个性魅力来。写记叙文,记叙顺序各有千秋:顺叙、倒叙、插叙、平叙、补叙;写作手法多种多样:先抑后扬、巧妙对比、烘云托月、巧设悬念、意外结局等结果能使文章别有洞天;结构布局迥然不同: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意识流式等等,时常变换着用一用,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如《我了解的一个人》,有人用先抑后扬法,先极力铺陈我了解的这个人在吃、穿、住、行方面是多么吝啬,以至于我把他当成“守财奴”,一次偶然的机会却发现他把自己积攒多年的一大笔钱全捐给了希望工程,于是从内心改变了对他的看法,顿生敬慕之情;有人采用巧设悬念法,我了解的一个乐于助人的村支书,一天下午竟突然被人用警车接走了,警车为什么要将他接走,他将被接到何处去呢?最后才知道,是接到劳教所给服刑的犯人们作学技术、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报告去了,终于真相大白。也有采用并列式结构,记叙我了解的人的几个不同的故事,分别从不同侧面展现人物的与众不同之处:“搞笑天才”――“足球迷”――“乐于助人者”,也有用总分总的结构,先三言两语,写我对我了解的这个人的总印象,然后写我了解他的详细过程,末尾呼应开头,写我对他的好感,抒发喜爱之情。
四、同法不同语
同一题目用相同的方法但不同的语言风格进行写作,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语言的表达魅力。一篇文章的语言,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性格特征等信息,有的细腻,有的粗放;有的含蓄,有的明快;有的平实,有的生动等等;要让学生学会尽量多的用短句,少用长句;尽量要求句式多变化,避免千篇一律,要让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语言,越是个性化的语言越有活力,是作文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如同是写梅花的诗,北宋诗人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善用描写,反映了他隐逸生活及其闲适的心境;陆游“雅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是一位壮志难酬而又不肯同流合污的文人内心世界的写照。毛泽东“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反映的是一个雅产阶级革命家面对许多艰难困苦的重压下的乐观、自信的豪情。同是散文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俞平伯先生的语言风格就迥异于朱白清先生的。俞平伯的空灵闲雅、幽渺迷离,朱自清则是精雕细刻、比喻奇巧、风格典雅。学生写“这里寒风刺骨”是好句子,“风在悲鸣”又保尝不使人感动;“这里的水动荡不安”当然可以,“这里的水真是活泼调皮”更是难得的佳句,所以鼓励学生去想象,去创新表达,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
总之,在此背景下对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在写作手法、结构布局、语言等方面,可以综合运用,但万变不离其宗,必须要符合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只要充分调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多读、多写、多商量,不断实践,就一定会写出独具个性、文质兼美的创新作文来。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新形势下实现教学高效益的几点思考下一篇:浅谈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六个转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