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本保障,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语文教师孜孜追求的教学目标。下面,我们就以小学语文为例,浅谈一下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帮助他们获取大容量的有效知识,培养他们的良好情感与优秀品质。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内在驱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自觉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各种自学活动。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的差异性,导致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水平以及创新能力等都不在统一水平线上,如果教学中采取统一的教学方式,制订统一的教学目标,势必会造成三分之一的学生“吃不饱”、三分之一“拖着跑”、三分之一“吃不了”的现象。为彻底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应分层次制订教学目标,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最后应进行全班交流,展示新学科的教学成果,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请教老师或同学。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于稍有进步的学生应提出中肯的表扬,给予学生继续前进的动力。
二、变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
以往乏味、单一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因此,想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加强语文教学中的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的运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思考、交流和学习,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语文、了解语文、使用语文。我们在具体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以往不良与滞后的教学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提倡自主学习,并进行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等方式的教学。
1.创设问题情境。
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产生疑问是主动获取知识的开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设置巧妙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山穷水尽疑雅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思考意境,使学生获取豁然开朗的亲身体验。这种体验实际上就是一种成就感,能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冲动。因为问题情境的创设方式简单易行,所起到的效果又比较明显,所以在日常教学中,经常被教师拿来运用。例如在教学《船长》一课时,我们可以设计三个这样的问题:①到底发生了什么事?②船长是如何处理的?③文章最后写哈尔威船长有什么深意?问题虽然不多,但包含了主要内容,突出了文章主题。
2.教会学生自学。
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提高能力的核心因素,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才能自主进行自学活动。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一般的学习程序:初读、查阅字典学习新词、了解文章大意;细读、整理文章思路;精读、突破重点难点;回读、体会思想情感;反馈、独立进行课后练习。这一自学程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比较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当学生熟练掌握这一自学程序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了。
此外,适当的增加语文活动课,能够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全面掌握与应用能力,其作为一种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新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三、密切联系生活.开展生活化教学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先生提出的“社会化教学论”指出,把生活引入学校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承担社会角色,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获取不同的生活体验与感受,同时提高自己辨别真假、善恶的能力。《新标准》中提出:虽然教科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但并不是唯一内容。日常生活中、广袤雅垠的大自然中、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语文资源雅处不在,语文素材雅处不有,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获取语文知识的大课堂。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鲜活的语文资源,经常组织开展各种语文活动。
总之,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但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种理念,只要我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着眼于小学生实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灵活运用教学手段,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指导点拨、肯定表扬,就能促使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中,并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关于高三物理总复习的几点想法下一篇:浅谈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谈古论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