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下,我国技工教育事业进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期。但同时,技工教育也面临着许多矛盾和挑战。比如生源质量的下降与社会对职业技能人才要求提高的矛盾;以封闭性、机械性、统一性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社会对职业技能人才的创新性、灵活性、复合性要求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和问题已成为技工院校必须面对并要积极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日益提升,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加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技工教育的发展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如何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改革创新将是唯一的选择。技工院校推行的学分制教学改革就是为解决上述矛盾的一项重大举措。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意见》指出,各技工院校要结合教学改革的实际,采取灵活的弹性学制,实行学分制。从几年来试点院校的实践看,效果明显,可在不断完善配套政策、健全相关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推广。
兄弟院校的实践给我们正在试行学分制的学校提供了宝贵经验,但不能完全照搬。技工院校是以能力和技能为本位的教育,我们要根据技工教育的特点和实际来探索实施学分制教学改革的方案。下面,简单介绍笔者对学分制的认识和学分制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一、学分制的本质和内涵
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决定选修课程,以取得所选课程的总学分作为毕业以及获得学位的标准,采用多样的教育规格和灵活的过程管理方式。因而,从本质来看学分制是一种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弹性教学计划。其基本内涵是:学生修读任何课程成绩合格,即取得该课程相应的学分;不同课程的学分价值相等,即所取得不同课程的学分数可简单相加得出总学分数;学生取得符合规定的总学分数即可准予毕业,原则上不作修业年限的规定。
二、学分制体系的核心内容
第一,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第二,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和综合化的课程或培训项目,提出课程设置要适应学习者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的需要。
第三,承认学习者已有的学习和实践经历,通过签订学分互认协议的方式实现学分互认;对取得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培训证书,折合学分,免修相应课程;参加职业技能竞赛以及其他活动中受到表彰和获得奖励的,承认一定的学分。
第四,积极开发面向不同专业的文化基础课,允许学习者根据学业进展情况对文化课程进行多次选择。
第五,探索和建立职业学校学分积累与转换信息系统(学分银行)。改革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学分制,建立“学分银行”,允许学生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
三、学分制教学改革的实践
1.精心组织,循序渐进
学分制教学对于技工院校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要实施学分制,首先要领导重视,精心组织。所以一开始就要成立研究和实施学分制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具体领导和协调相关的工作,并拨专项资金组建学分制课题组。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的实践经验,并根据笔者学校的实际情况研究和制定学分制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配套制度和措施、学分制教学开发计划、配套的教学模式等,提出实施学分制需满足的硬件、软件条件和内外环境。接着在学校内部普及与学分制有关的知识,学习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相关文件精神,请专家对学校的管理干部和教师进行培训并逐步扩大到全员。在改善内外部环境,基本满足软硬件条件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学分制教学改革的试点。并请专家对前期准备、初期实施工作进行指导,经过总结经验,完善方案,循序渐进,持续改进几个过程,最后向全校各专业推广。
2.整体设计,分步实施
我们设计学分制方案时,遵循“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围绕学分制体系的核心内容,首先,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通过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合理设置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以适应学习者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的需要。其次,运用分层教学、分层分类考核,学分奖励,跨系、跨专业选课等方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多层次需求。最后,通过建立学分银行和弹性学制实现学生的学分积累、转换和学校间的互认。
在实施学分制的初期,我们选择了机械工程系一个专业,对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进行研究,选择钳工课程探索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学校调拨专项资金给予支持,根据学生兴趣和专业需要开设任选课,然后按照学分制的方案运行。这个初级阶段虽然距离真正的学分制还有一定距离,但却为我们积累了经验,培训了教师,改善了教学软硬件环境。后来,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完善了实施方案,修改了相关规章制度,在有条件的专业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机械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的部分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学生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运用分层教学,分类、分阶段考核以及考教分离等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学生跨系、跨专业选课,允许成绩好的学生提前毕业,走上工作岗位。
当然,仅靠学校的努力和改进还是实现不了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教学改革目标。因为有的目标不是只靠学校的努力能够达到的,还需要国家主管部门的配套政策的支持,比如学籍管理制度、就业政策等;有的需要各个学校之间的通力合作和相互支持,比如学分的互认和转换等。
3.制定计划,完善制度
(1)在完成学分制整体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分阶段的实施细则和各类计划。第一,根据学分制的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阶段实施细则,规定实施范围和对象,提示管理要点(学分、学制、课程、考核、毕业等规定),安排好工作程序,并在此基础上拟出实施学分制的工作计划。第二,在制定适应学分制的课程计划时要注意,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素质要求与职业岗位要求要统一。三类课程(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比例必须适当。文化必修课注重基础素质;专业主干课突出重点,处理好基础宽与专业精的关系;任选课兼顾学生的多元需求,如人文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技能强化或多证书课程、工具类课程、文化补习或加深课程、兴趣与特长课程等。限选课程模块设计成三种形式:专门化模块、技能模块、自主选择模块。将实践课程列为必修课,强化技能教学的重要地位。确保有半年或一年时间进行岗位实习,并将实习考核纳入学分,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管理。
(2)对于技工院校来讲,学分制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不能满足学分制的要求,必须制定新的配套教学管理制度和办法。
第一,选课管理办法。包括选课原则(引导、自主、有序)、课程准备与课程介绍、选课程序与选课指导、分层次教学的组织与安排、所有课程的质量管理。
第二,学分管理办法。包括课程学分的确定、学分的取得、学分互认与互认程序、绩点制与绩点换算、学分折算和学分奖励。
第三,学籍管理办法。包括入学与注册、弹性学制、考试与考核、免修、重修、转校、转专业和主副修制度、退学、毕业。
第四,导师制与选师制。包括导师的条件、导师的职责、导师的考核(选师原则、选师操作、评价与任用)。
第五,德育考核学分管理操作办法。包括德育学分的含义、德育考核的内容、德育考核的方法、德育考核结果的公布。
4.改革课程,注重实用
技工教育的课程设置既要考虑到与学历层次和专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又要保证与学习者将来的工作实际相吻合。在制定学分制教学实施计划时,更要考虑学习者的基础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满足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的需要,并要注意与初中、普通高中、技能培训以及后续教育相关课程的沟通与衔接,积极开发与相关行业、企业用人要求密切契合的实践性课程或培训项目。积极开发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习者就业有实际帮助,与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和培训证书相结合的课程或培训项目;积极探索和开发大类专业通用课程,逐步满足技工院校建立复合型专业的要求。合理确定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的比例,大力开发或引进各类选修课程,为学习者自主选课创造条件。积极开发针对不同专业的文化基础课程,尊重学习者的意愿,允许学习者根据学业进展情况对文化课程进行多次选择,避免简单化地组织和安排文化基础课程的统一考试,而应探索与分层教学和分类指导相适应的考试模式,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层次,获得相应的进步和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大学生道德责任现状调查及分析下一篇:浅议高中生物实验中几种能力的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