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写作与生活密不可分,通过写作我们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加之自我的见解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高考作文是对考生理解力、观察力、想象力以及表达与书写的能力的综合考核。高考作文的命题不能脱离生活,要让考生从生活中学习与观察,引导同学们关注社会生活,思考社会生活。
【关键词】:高考作文;发展;生活
写作与生活单从字面上来看,我们可能难以理解它们之间的共同点甚至于有何直接的内在联系。其实不然,综观作文尤其是高考作文这些年来的发展,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它与我们平常的生活密不可分。
一、先从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说起可能会更直观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育作为教学的一个系统,是由学校语文教育、家庭语文教育和社会语文教育三个小系统构成。首先要以课堂语文教学为核心,其次构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语文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开放性语文学习,把语文学习过程延伸到学生的课余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不断学习和积累所学所见。
其次,在校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事物能力和书写能力,让其最终能在工作、日常生活中恰当而熟练地表情达意,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去。
高考作文做为语文教育的最终极考核,在高考中占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高考作文的主旨在于应该反映学生的综合理解与表达应用能力,包括学生观察发现、审题立意、选材构思、遣词造句、表情达意,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关注现实等方面的品质与能力。从一篇文章,可以充分考核一个考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以及表达能力与书写能力。
我们都知道陶行知先生为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理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那我们的高考作文又怎么能够脱离这个理念呢?如今的高考作文强调生活化取向,学生常常在写作面前犯难,主要原因是原有的作文教学与考试脱离生活,不以实用为价值取向,而是一种狭隘的应试作文教学。这种应试作文教学过于强调知识的积累、材料的嫁接、虚构的感悟、固定作文的格式与华丽的辞章,学生的写作过程没有融入自己真正的生活化思考,从而也就缺少具体入微的对身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以及对社会、对人性的关怀。近年来高考作文生活化的命题趋势,有利于引导中学作文教学走出误区,引导考生写出具体形象、富有个性的文章。
二、高考作文的发展与生活的关系
(一)高考作文在形式上的两个转变
1.由一小一大的复合性作文向单篇作文转变。高考作文连续几年都是采用一小一大的组合作文形式,小作文多为或说明、或描写的片断作文,主要是对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描写能力的考查;大作文多为议论文,突出对学生理性和思辨能力的考查。自1999年起将二者合二为一,从命题样式上既加强了综合性,又加大了考查力度。
2.由严格的材料作文向宽泛的话题作文转变。高考的给材料作文在写作时,观点必须要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得出,否则就视为跑题;分析材料讲究最佳角度和最佳立意,在行文过程中要照应或紧扣材料,在文章结构上讲究叙、议结合,否则就视为不符合要求,这严重束缚了同学们写作能力的正常发挥。
话题作文的范围很宽泛,题目和文体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开放性,在某种程度上大大的放开了同学们的思路。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话题内容广泛,文体自由,限制性小,但并不等于每个同学都可以写出一类的文章,这除了要看同学们在文章的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基本功之外,重要一点是看同学们的思想认识水平高低,即对试题所提供的话题在思想内容上的理解。而这些又恰巧考查了考生在平时生活中对发生在身边各种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二)在命题题材上也开始摆脱以往的议论文的限制,开始贴近生活,将广阔的生活纳入考试的视野,贴近了考生。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所包含的思想观念,可以归结为“时代、科学、人文”三个方面。有的命题更多的体现着时代意识、时代思潮和时代特色;有的命题更多的着眼于科学热闻、科学前瞻和科学精神;有的命题则采用不同的人文诉求、人文理念、和人文积淀。公德、信念、人文、风度、礼仪、亲情、素质、才智、荣誉、乐观、仁爱、修身、竞争、财富、发展、和谐等都是高考中可能用来命题的内容。
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在内容上更注重同学们的社会生活实际,考查同学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如1992年看待社会“公德心”的问题,倡导少说空话、多做实事、提高自身素质、从我做起的道德观念;1995年关于“鸟的评说”,则是对人性中的弱点的评议;199 年的“截肢”,是对社会生活中那种不负责任现象的抨击;1991年的“助人为乐”与“悄悄走开”则更多揭示了人们对“助人为乐”矛盾的心态;1998年的“坚韧”和“战胜脆弱”要求同学们从自己的心理承受力这个角度着眼,写出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2001年的“诚信”、2002年“心灵的选择”、2003年的“智子疑邻”、2004年的“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等作文题目都涉及道德标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问题,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问题。强调诚信,关注“做人”的道理,符合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贴近同学们的社会生活实际,体现了高考命题者要求考生“以健康的心态,求真求实的勇气,对生活进行思考评议”的命题意图,引导考生更多地关注社会生活,思考社会生活,这对考生的作文实践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再看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更关注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从中倡导人文关怀的主题。高考作文命题的生活化不仅要求考生对生活现象的细心观察,更要求考生对生活本质的深层次思考,强调考生对生活的认识与感悟。例如,山东卷以“见证”、重庆卷以“我与故事”、四川卷以“熟悉”、江苏卷以“品味时尚”为题,都体现了高考作文命题对考生生活体验的关注,主旨在于引导考生以此为基点引发个性化的感悟与思考,具有较好的生活色彩与开放视角。这种宽广、实用的生活视角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表达空间,有利于考生对文章的自由表达与个性发挥。
从2001年“丛飞资助贫困生”、2008年“抗震救灾”,从北京卷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到山东卷的“见证”再到“兽首拍卖”等等,雅不验证了高考作文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写作可以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开始,认真关注社会、思考身边发生的重大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思路,要求学生不能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要开阔眼界,去关注社会,去关注我们的国家,去做一个有感情有社会责任的人,真正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是作者思想认识的外观,而一个人的思想境界的高低,又源于他对生活的认知和理解。这就告诉广大考生,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选材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对生活的认识越透彻,对生活的体验越真实,写出的作文就越深刻越有生活的气息。只有当作者在生活中不断观察和积累自己的认知和体会,形成自己的观点,才能将文章写得“有骨有架,有血有肉”。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巧用多媒体手段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成效下一篇:真情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精神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