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决问题”是新课程目标中提出的“四大内容”之一。新课标明确指出:要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师在课改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要精心设计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
1-设计的问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现实
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因此,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努力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善于启发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原有认知,设计出学生激切想解决的问题。如:我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小红的妈妈和她的朋友合伙开办了一个超市,开业的时候妈妈投资了 万元,阿姨投资4万元,一年下来她们赚了20万元。提问:(1)如何分红最合理?说说你的理由。(2)她们每人应分得多少万元?你是怎么想的?(3)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也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这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学生始终处于全神贯注、积极主动的探索氛围中,对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理解比较深刻。
2.设计的问题要蕴涵当前的数学概念,并在解答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技巧。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解答问题过程中的错误,往往是由于数学概念理解不透彻,解题的思路模糊不清;甚至有些学生不能利用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原有认知来指导自己解题,机械性模仿例题去解答问题,严重缺乏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非常规性问题的能力。掌握不了学习的主动权。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有意识地关注并处理了这些存在的问题。
3.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
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教学要求“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有弹性,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可以就同一问题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以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览现行教材中绝大部分的习题条件禁锢,答案也是唯一的,开放性问题少。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设计、整理更多与课题紧密联系的开放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灵活性、创造性得到发展,同时使不同的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愉悦,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要让学生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纵观我们数学教材的体系和编排。数学知识都是前后密切关联的,新的知识都是在旧的知识的基础进行延伸、拓展,旧知识又为解决新问题做铺垫,提供服务。如:学生学习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后,可以借助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去进行实践操作,将平行四边形转化长方形,从找到其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和发现、动脑思考和组织、动嘴表述,从而完成知识的探究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三、要让学生充分显露解决问题的过程
其实有经验老师都知道:让学生投入解决问题的活动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得出答案,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分析、综合、抽象、类比、转化等思维活动。因此,我们在实际授课时,尤其要重视让生生之间进行数学思想的交流与互补,让他们充分展示个性的思维过程,能应用自己的智慧进行学习、及时反思,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纠正和改进自己的思维方法。让学生显露自己思维的方法很多,诸如“模拟老师”、小组合作、实践活动等等。这里个人仅对小组合作学习,做简要的说明。1.学习内容的要精选。提供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依靠学生的原认知,凭个人力量难以考虑周全或者是探究的问题,或者是学生对教材(或教师)质疑的地方,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2.优化组建学习小组。教师要对全班同学进行均衡分组,即每个组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等等都要均衡,并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一般每组以4― 人为宜。3.小组合作学习要有规则。首先发言要有序,其他人倾听,生生间留独立思考的时空,然后讨论;第二个人发言要有理而不是有果;第三要有效,个人展现不要重复他人思维避免互相干扰;第四要统一,形成集体的意见后整理出来。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和策略很多,只要我们教师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做有心人、有为人,就一定能在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能力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让传统节日走进美术课堂下一篇:英语教学的几点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