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贫困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针对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诚信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改进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诚信;感恩;心理健康
随着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普及,高职院校中的贫困生人数不断增多,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贫困生工作的难度也日益加大,其中矛盾最为突出的是贫困生的认定及针对部分贫困生的诚信及感恩教育的缺失。
一、贫困生认定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认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贫困生的合理认定是保证国家助学金准确发放的前提和基础。在贫困生认定问题上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贫困生认定标准的不统一。当前,各高职院校对贫困生认定主要是以考察其家庭条件为基础,但由于地区差异的存在而造成生活标准不同、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不同的现象,这就使得学校在认定过程中雅法做到统一标准。
因生源地的过于分散,学校雅法对候选学生的家庭情况一一确认,因此在审核过程中就雅法做到完全准确。而且贫困生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存在与其家庭经济的实际发展密切相关,有的学生去年还不是贫困生,今年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家庭经济条件就出现了困难。
2.解决措施
由于目前高职院校之间也存在差异,在解决以上问题的时候具体工作细节也有所不同,但大致上都可以使用以下方法:首先通过一些可行的衡量指标来真实反映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此种方法准确性较高,但必须要求学生信息真实可靠,这就需要通过对在校生每月学习生活消费支出和学生缴纳学费的情况进行调查,根据学校学生消费水平线对贫困生消费水平进行界定,以此认定贫困生。并且尽可能地与生源地的党和政府基层部门进行及时联系,核实学生开出的证明。
二、高职院校贫困生诚信与感恩缺失的原因及教育措施
笔者在近几年对贫困生诚信感恩跟踪调查中发现,部分贫困生有不诚信现象。比如考试作弊、违反校纪、不按时足额偿还助学贷款及利息等现象。因此加强诚信与感恩教育,对创建和谐校园有重要的意义。
1.诚信与感恩缺失的原因
家庭因素: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导者,家庭环境深刻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发展。“望子成龙”影响着许多父母,他们希望孩子“金榜题名”,但却忘记了对孩子进行诚信与感恩教育。
学校因素: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许多中小学片面地把追求升学率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而高职院校又过多地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缺少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从而影响到了德育的效果。
社会因素:目前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贫富差距的加大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都造成了不小的冲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以及拜金主义思潮的涌入,使得部分学生凡事以得失来衡量,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而且目前社会上的一些低俗文化和不良网络信息影响了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个人因素:大学生接受新事物及新观念的能力非常强,但由于他们涉世未深,阅历简单,缺乏理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对社会上的现象难辨真伪,常常把观察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作为社会本质,从而影响到他们感恩与诚信意识的形成。
2.诚信感恩教育措施
完善诚信教育内容。对贫困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首先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规范的社会诚信体系及约束惩罚机制,为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提供制度和法律的保障;其次是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失信问题的严重性。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建立贫困生诚信档案,严惩不诚信行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诚信问题。
建立感恩教育体系。学校应该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广泛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通过社会、学校、个人等各方面的努力去搭建感恩沟通的平台,促使贫困生将感恩外化,形成良好的感恩体系。教师也应该在感恩教育中身先士卒,贫困生父母也应以身作则,以榜样的作用带动孩子感恩意识的形成。
三、贫困生心理健康突出问题及解决措施
目前,高校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力度较大,但对于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不足。许多贫困生出现了诸如自卑和自我抑郁、人际反应过度敏感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就会引发出更为严重的后果,比如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血的教训。
1.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助困与育人存在脱节现象,重物质资助,轻心理疏导现象较为突出。目前困难学生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国家助学金等项目很多,党和政府以及学校在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方面,力度很大。然而,许多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随着经济上得到资助而随之解决。
学校在建立贫困生教育的体制性、针对性和系统性方面还比较薄弱。形成贫困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在一些贫困生的身上,多种原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个特点就要求对贫困生的教育应该是系统而有针对性的,我们要对贫困生形成的各种因素,以及造成他们心理影响的结果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及探索,从而对贫困生进行教育与心理疏导。
2.贫困生心理教育问题解决措施
营造和强化良好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贫困生属于弱势群体,对待弱势群体我们更应该给予关爱,学校要十分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整体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党、团学生会、社团,以及其他互助群体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互动活动,让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及学校的温暖,培养他们对待生活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由于低年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更加容易出现问题,应特别加强对低年级学生应对学习困难、经济困难、家庭变故、职业选择等方面的教育。
建立健全的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和贫困生资助体系。将实用心理教育纳入教学课程体系,使学生掌握心理调试及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提高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力。加强助困和育人的有机结合,加大勤工助学力度,也可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自我资助,使学生积极参加到助学成才中来,既可促进贫困生成才成长,又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贫困生工作是一项艰苦而持久的任务,也是新时期我国发展战略对我们学校工作提出的新问题。笔者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除了在经济上对贫困生进行帮贫解困,还要在日常工作中创新思路,注意从管理上加强、心理上引导、生活上帮助、教育上创新的基本点出发,对贫困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资之以理、约之以法,贫困生工作就一定能够做好。
参考文献:
[1]郑军,王神敏.完善我国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的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2009(5):194-191.
[2]魏绪涛.强化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1,84(2):8-80.
[3]张建卫,刘玉新,李顺.特困大学生的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4):2 1.
[4]杜志丽.西安市部分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05,2 (2):148.
(作者单位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英语教学的几点反思下一篇:巧用博客引领学生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