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识字、听话、说话、阅读、作文的能力……这就说明了,阅读和作文能力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可是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存在着上阅读课时,根本不渗透习作教学的现象,随即出现了一部分学生怕写作文、有的老师在习作教学时也不知从何处入手的现象。那么,怎样在常规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呢?
一、备课之初,体现习作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的课文中大部分是讲读课文,实际上这些讲读课文就是被编者选入书中的优秀作文;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将习作教学体现在讲读课文中;千万不能急于求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性的备课。但有的教师为了完成备课节数,忽略了备习作;造成备课单一,没有突出“读写结合”。为此,我们在备课过程中,把每篇课文与习作教学紧密相连。如:用心留意好的词语、精彩的片断、优秀的篇章等内容简要地书写在教案里,课准备得充分,指导习作才有内容。只有这样学生在以后习作时才能熟练地用字组词、词造句、句成段、段连段,出口成章,从而使学生做到“怕写→愿写→会写→乐写”,动笔写作也就成为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二、课堂之中,联系习作
《语文标准》第一学段提出:“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第二学段提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读课文过程中必须读写结合、学用结合。在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并且了解作者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鼓励学生在阅读时把文中好的句子、词语,变为自己的语言。在“读”和“思”中自己悟出道理来,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如:作者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是先总后分,就布置学生在课后作业时采用这个方法写一个片断。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日常之时,不忘习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写好作文,平常必须捕捉积累习作的素材,获取信息。这些素材和信息是写作的基础。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教师只能要求写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事或一段话,并培养他们有每天写日记的好习惯。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引导他们学会有良好的自学方法;鼓励他们阅读大量课外有意义的书籍及上网欣赏各地风景名胜,搜索写景状物的句子,再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风景写下来。雅论是学校组织的野外春游、看电影、运动会、各种比赛,还是学生自己探亲访友、逛商场及超市等,让他们采集有用的素材。总之平常的素材千千万万,让他们在积累有意义的素材、筛选材料的过程中,既受到美的熏陶,又储备了许多语言。为此,教师不仅要定期布置习作,更要及时检查讲评、指导;发现优秀的习作予以表扬和奖励。天长日久才能让他们产生乐于习作的兴趣,学生头脑中的素材多了,兴趣浓厚了,自然是有话可说可写,写出的文章才能真实、生动、感人。
四、复习之际,指导习作
每到期末,统考――这是摆在我们眼前一个不争的事实。迫使一部分老师不得不搞题海战术,各种测验和考试卷让老师忙得不可开交。对于指导习作似乎没有时间顾及它,有的老师干脆告诉学生背几篇范文,或直截了当地说:“你不会写不要紧,作文纸上千万不能空白,只要写上一些字,就能得点分。”这种做法,学生的习作能力何时才能提高呢?在这个复习阶段要利用有效的时间将各单元或积累运用予以归类。如:记人、叙事、写物等。指导学生习作时,一是审题,打“腹稿”,确定文章的中心,要符合要求,注意千万不能偏题;二是审题后,列一份简要的提纲;三是照提纲一步一步写;最后仔细阅读一遍,有不当的地方,修改一下。由于耐心地指导使学生的习作思路清了,下笔写文章也就不难了,只有经常这样指导,学生写作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总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个长期、细致、复杂的工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习作生成过程,使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既发展了语言,又发展了思维,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增长见识、品味甘苦、领悟人生。同时也培养了他们适应将来社会的生活能力。所以我们只有脚踏实地、常抓不懈,把习作教学工作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浅谈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下一篇: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