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纯粹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它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情景”“协作”“会话”“资源”为基本属性,可以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优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高中物理建构主义
1.概念及理论基础
1.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
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概念,存在着多种定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定义有以下两种: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该观点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术性知识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利用技术来支持、加强学和教的过程(《美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该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1]
1.2 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在过去的二十几年中,强调刺激――反应,并把学习者看作是对外部刺激做出被动反应,即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给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的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资源”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基本属性。[2]
2 整合的必要性探讨
2.1 物理学科的特点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很多自然科学和现代工程技术,如电子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遥控遥测、宇宙航行等,都是在物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物理的学习对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其它科学,掌握新技术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物理学科具有以下特点:①大量的实验科学、②严密的理论科学、③以数学为工具的科学。
的特点。物理上的物理学。因为正是数学 方法 为物理学的研究提供了简明、2.2 传统教学的弊端
物理学科是一门理论科学,并带有大量的实验。传统教学中,整个课堂几乎都是老师一人在操控。对一些理论公式老师往往是让同学死记硬背,对大多实验而言,教师更是用言语进行描述,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是不是那样做了之后真的就能看到相应的结果,只能勉强在脑海中构造。从传统教学的方法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传统教学具有以下弊端:①以书本为主体、
②以教师为主体、③以教案为主体。这种教法只可能导致重理论、轻实践,摧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2.3 整合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传统教学的弊端更是显露雅疑,这便要求我们在教学上寻求突破,革新教学。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了重要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它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校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资源”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基本要素或基本属性。这就使得课堂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更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有效的改善学习的目的。
3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的现状。
近几年,各高中都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并在该领域大力发展。但在整合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偏颇之处,具体如下:
1) 从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范围上看。信息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还不是真正普及和广泛。对一些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来说,由于条件所限,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广泛应用。而一些重点学校,信息技术也仅仅是作为一些教研课、比武课或是新授课在使用。
2) 从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效果上看。我们不难发现对学生感官的直接刺激只能引发学生瞬时的注重,多了、久了学生就会感觉到厌倦,由于现在多媒体物理课总是不结合物理实际学科的特点进行恰当的运用,且模式单一,仅进行长期的简单感官刺激,学生参与严重不足,导致了学生由最先的好奇逐渐向雅味转化,也就不难想象课堂教学效果差的原因了。
3) 从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形式上看。以教师课堂演示型和学生操作练习型的单一模式为主,且往往忽略双向交流,交互性差。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模式主要还是课堂教学,而多媒体等课堂教学的使用情况却不尽如意。信息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主要应用方式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操作练习,而这种模式一般的做法是教师花大量的精力设计并制作出课件,然后在课堂上按照设计的流程操作电脑,把知识内容逐一呈现给学生,尽管设计比较精美,容量丰富,也有多种刺激,但由于缺乏或较少交流互动,并未挖掘其主体作用,学生只是尤如看了一场电影一般。这种过于依靠媒体的做法,教师虽然感觉良好(课堂轻松),但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荡然雅存了。
4) 从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应用中的情感激励上看。过分依靠多媒体技术,一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其双向交流功能,削弱了传统教学中师生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即使利用了交互功能,也是在一种虚拟空间,缺乏面谈、交流的机会,从而形成一种“教学阻隔”。影响了教与学的效果。
4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整合的策略
针对现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四点应对措施:
1) 加强物理数字实验系统的构建
现在我国的师资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除了一线城市师资力量雄厚外,其他地区都相对薄弱,这就需要国家对师资薄弱的地区加强信息技术硬件的建设,使师资尽量均等,使课程整合得以实现的步伐加快。
2) 加强可视化教学情境的构建
现在多媒体物理课仅是长期的简单感官刺激,学生参与严重不足,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很好的调动。构建可视化教学情境,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积极性。由于物理的学科特点,情境教学在高中物理课程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可视化教学情境。由于技术的发展,目前计算机模拟可以达到与影像技术乱真的效果。信息技术的可视化大大丰富了物理的教学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性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也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用图像和动画展示一些物理现象,如力的概念中各种力的举例、牛顿第三定律中各种不同性质的力的相互作用情况还可用课件的综合效果来介绍概念,理清重要、难懂的物理过程,展示复杂、抽象的物理规律。
3) 加强学生自主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的构建
尽管现在部分学校在进行多媒体物理教学,但主要方式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操作练习。这样的教学并为挖掘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还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这就需要我们构建学生自主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不仅可以提高物理课程的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和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学生自主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加强互助式教学环境的建构
由于教学模式的不当,教师过分依靠多媒体,从而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导致师生在情感上形成“教学阻隔”,影响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即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向以探索、发现、协作解决问题等为主的创新教学模式。这将有利于师生的交互,而且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信息传递快速、灵活等特点,构建互助式教学环境,从而丰富师生互动方式,在物理课程教学中开展更广泛、更民主、更有针对性和不受时空、不受人数限制的互动交流。
5 总结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
[2] 晏福勇. 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研究 [J]. 科学咨询(决策管理), 2008(5): 8
[3] 鲍艳.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 [J]. 软件导刊, 2005(8):28~30
[4] 徐杰.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的现状调查 [J]. 中国电化教育, 200 (1):45~48
[5] 陈建明. 对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的研究和思考 [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 ):191~192
[ ] 吴汉城. 高中物理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J]. 软件导刊, 2005( ):2 ~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浅谈如何开展小学班主任工作下一篇: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