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具体的阅读要求中也突出了这样的要求:“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探讨阅读教学,就是探讨语文教学的本质。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在根本上就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一、阅读中激发学生兴趣
1.架桥粱・唤期待。社会已经进入了全方位开放的信息化时代,那生动有趣的电视荧屏,形形色色的漫画书时刻在冲击着孩子们的眼球,很少有学生真正愿意坐下来静静地阅读名家名作。如果一味地讲大道理,直接规定学生要读哪些书。很难收到实效。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结合教材给学生制造悬念,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从而激发他们的课外兴趣。
2.善激疑・巧提问。“学起于思,恩源于疑。”疑问往往是创新的开始。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我们老师可以通过激疑巧问来激发学生的这种需要。激疑,是指在教学中,老师根据教材的重点提出疑问,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维
1.抓语言文字。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时,不可能也不必要将课文描述的事物形象一一搬到讲台上,让学生观察思考。那借助什么呢?借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通过挂图、投影仪等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启迪思维。因此,抓语言文字的理解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必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
2.设游戏竞赛。采用游戏和竞赛。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学的心理特点,可以采用游戏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调动他们的竞争心理。教学-实践证明,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游戏和竞赛活动,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三、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1.反复诵读,培养语感。诵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课文内容主体化,想象化,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启发想象,培养语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文章的情境呢?叶老曾说:“必须驱谴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必然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内心视像”。它能使课文内容像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感情共鸣。
3.联系生活,培养语感。借助生活实际,咀嚼一些词语的绝妙所在。如:早春时节,我们可以体会“草色遥看近却雅”的意韵;节日期间,可以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如何道出人之常情。人间温情。
4.加强示范,把握语感。语感是讲究技法的。学生是在一篇篇文章的研读中获得感知语言的技法。而“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富有技法的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对学生语感有效的训练。它能激起学生读的兴趣,让他们在听中获得语感的熏陶、协调,把握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等语感的技法,促进对语言的感受力。另外,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加强语感技能的示范,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较好的效果。
当然,要使学生的语感增强,使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教师一定要加强自己的朗读基本功训练。
四、阅读中培养习作能力
谈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阅读”与“作文”。古人讲厚积薄发,杜甫有一句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作文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广泛的阅读。因为学生的阅历有限,而阅读能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丰富阅历。
1.课内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指导,加强作文训练。
2.课后作业,可让学生进行缩写、续写、仿写训练。
3.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书写读后感言。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是前提,利用语言文字的内在逻辑关系是重要途径,发掘课文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因素是关键,创造性的检测和作业是保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新课程改革下如何使用选修教材下一篇:如何提高《建筑力学》的教学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