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国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发展后劲。培养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难以激起学生的创造欲。文章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实践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合作学习;教学环境;激发
我国历次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学生,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但若干年后他们在国际数学界并不能占有一席之地。这一现象反映了我国学生虽然做题能力一流,但创新能力不足,发展缺乏后劲,这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学生的主要差距。为弥补差距,培养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国家教育部进行了课程改革。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在继承传统教学精粹的基础上,努力改革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怎样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总结了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1.营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激活创新意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形式单调乏味,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的全面了解和认识,难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虽然执行新课程标准后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课堂教学模式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权和支配权。而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最重要的外部环境。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师生观念,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尊重,平等对话。要建立新型的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让学生把我们当成知心朋友,要打破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把“讲台”搬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间去,刺激学生提问。任何学生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观点不正确,也只探讨不批评,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保证。
2.克服心理障碍,激发创新意识。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新并非科学家的专利,尽管学生的创新对老师来说未必是新颖的,但对于学生个人或其同龄人来说,却是新鲜的,老师应鼓励这种创新。学生没有创新意识往往是由于长期以来担心自己发表的观点会被同学嘲笑。我们要帮助学生克服这一心理障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大部分学生的参与会克服这一心理障碍。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全员参与,让每个同学独立大胆地表现自己,提出自己的观点。要让学生成为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表达: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什么;这个问题,我认为是由于什么;这个问题,我的解决方法是什么。激发学生的表现欲,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创新勇气和成功的创新。
事实证明,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关键是教师要走到学生中去,要致力于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有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学生就敢于突破传统,敢于标新立异,创造潜能就会源源不断地迸发出来。
二、用学生熟悉的东西讲、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人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是因为对所学知识比较陌生。对常见的东西感到是具体的、可捉摸的,容易理解,接收也快;对陌生的东西则感到是很抽象的、不易理解,接收也慢。因此,教师必须尽可能多地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讲数学。在教给学生新知识时,先要仔细分析学生对哪些生活事例比较熟悉。从他们熟悉的事例中选择具有较高数学价值的典型事例,加进去最少的新知识引领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加深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及公式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久而久之,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就会习惯于用全新的思维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去研究一些枯燥的、难以理解的数学问题,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1.合作学习是激发创新兴趣的温床。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为了给学生自主、合作、动手、动脑提供机会,是创新学习的重要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建立学习小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开门见山地把教学内容告诉学生,要设计问题层层推进,引领学生步步接近知识要点,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使得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学习小组的建立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使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诸多环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特别是分组讨论环节中,教师分配任务,组内成员分工协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组内和组间的信息交换给学生以极大的思维空间,启迪学生创新的灵感,有效地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2.设计数学实验培养创新兴趣。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解决疑问的最佳办法是通过实验再现情景。数学实验,建立了数学基础理论与数学在生产、经济生活中的问题之间的通道,使得数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例如:父亲与儿子带狗在门前的一条平直道路上散步,儿子和狗先出门,十秒钟后父亲才出门。就在父亲出门的一瞬间,狗回头跑向父亲,其后狗在父亲和儿子之间不停地跑,直到父亲追上儿子为止。已知:狗跑的速度是5米/秒,父亲走的速度是2米/秒,儿子散步的速度是1米/秒。请问:从父亲出门到追上儿子,这段时间内,狗一共连续跑了几米?这个问题中,狗先跑到父亲处,而后又跑到儿子跟前,再后又跑到父亲跟前……不论我们怎样给学生讲解,都不如演示实验来得深刻、生动。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就抓住问题的实质--父亲追上儿子用了多少时间。数学实验的引入能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学生可以用数学实验来展示数学的探索发现过程、解决生产生活或者其他领域所遇到的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四、重视一题多解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优越的条件。一题多解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和兴趣,对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创造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促使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审题,利用题中关系,进行分析、比较,提高分析能力,形成多种解题方法。同时教学也不能停留在就题论题的层面,而要顺势引导学生将思路延续下去,总结出同类问题的不同解决办法,从题目的各个方面联想,变换条件,引入新问题,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积极的求异性和创造性,提升创新能力。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和思考,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远远不止这些,还必须重视实践,搞好课内外结合;还应促使学生多角度观察、思考,促进他们主动探索等等……让学生经受更多的锻炼,培养科学素养,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亚东.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全面参与[J].中学数学,2005,(4).
[2]李培欢.初中数学实验数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0,(32).
[3]彭鹏.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职业,2011,(3).
作者简介:徐海翔(1915-),男,江苏海安人,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海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数学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作文教学中观察意识的“立”下一篇:运动员与基础数学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