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的是具有机械、电子、液(气)压一体化技术基本理论,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维护、调试和维修,掌握应用机电一体化设备加工的工艺设计和加工工艺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工程技术人才。笔者结合自己所在的学校机电一体化实训设备以及学生的知识能力情况,谈谈对机电一体化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和体会。
一、找准定位,有针对性地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
当前中职学生知识和能力都比较薄弱,而机电一体化专业涉及的课程较多、理论性强。如何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取得不同教学效果的一项关键因素。“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技能过硬”――是笔者所在学校根据中职学生特点给出的专业能力定位。根据知识结构的特点,有选择性、针对性地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将理论课堂搬到设备旁、搬到电脑前。学习必要的理论,从最简单的项目入手,既使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立即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又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理论知识的不足之处。积极拉动了学生自身需要学习的内在动力因素,就会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采用项目化教学,不仅克服了课程的交叉性和进度不一致的矛盾,而且还让学生建立了该专业课程结构的感性认识,体会到一个专业不同课程间的联系和学习的必要性。
二、编写项目化教程,激活学校实训设备
项目化教学要以配套的实训设备为载体实施,如何结合学校自身的实训设备,精心编制好项目化教材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编写项目化教程要以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用项目带动内容,将内容融于项目,并将每个项目分解成多个任务,每个任务由若干技能组成,合理地安排技能到相关任务中,逐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地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项目化教程在知识点的布局上要注意专业基础课程之间的交叉性、时序性矛盾。对于一台综合性能较高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它涵盖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主干课程,诸如: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加工机床、机械加工工艺、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检测技术、数控技术、电气控制技术、机电传动控制、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可编程控制器及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等。
那么如何在项目化教程中适时投放知识点,做到知识点既交叉又不凌乱,做到知识点齐头并进又循序渐进,优秀的项目化教材是重要的前提条件。
三、利用软件资源,拓宽实践教学空间
如果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中能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一方面可以将语言难以清晰描述的知识点通过比较直观的方式形象地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专业软件建立功能强大的虚拟“实验室”,使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展示学习成果。比如protel、Multisim软件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电子线路传统的设计方法,软件中的元件库有电路基础、模电、数电实验所需元件和组件,工具栏中有万用表、示波器、信号源等仪表,选中需要的元件、组件连接成相关电路,点击电路中的开关元件即可模拟仿真电路结果,还可用工具栏中的仪表测量电路参数。这些包括FESTO公司的气动与液压仿真软件、MITSUBISHI公司的plc编程软件、单片机方面的Proteus、Keil软件,甚至现在市场上已出现多个品牌的专门应用于机电一体化仿真教学的软件。这些软件除了能进行软硬件学习和设计练习,还可以通过强大的仿真功能进行仿真实验。当然,一个用途的软件有多个不同的品牌,它们在细节和格式上不尽相同,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来甄选。
利用这样的软件教学资源,会增加实验的可行性。虚拟实验能让学生方便地进行各种设计、挖掘潜力,锻炼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为学生的能力延伸提供空间
诸如机电一体化这样的专业课程,其教学效果评价的基本思路要以综合实践技能考核为主线、能力为中心,是开放式、全程化的考核体系,具体包括:基本能力,课堂参与、项目完成情况,合作、沟通能力,提高、创新能力,设备维护,资料整理等。通过项目成果展示、自评互评、心得交流等进行多元评价,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双方面的评价更精准、全面。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法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对学生带来了更为具体、形象的教学过程,使自身的综合能力更能贴近企业的需要。总之,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新一代技能型人才,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能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有待于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研究探索。
(作者单位:大丰技工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关于提高中职音乐欣赏课教学质量问题的思考下一篇:学分制下机械制造工程训练教学模式的构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