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以我院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现状为基础,结合本人多年讲授这门课程的体会,分析与探讨如何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有效的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公共必修课,提出了对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些参考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武文娟(1913―),女,湖南衡东人,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高职学院多媒体教学和信息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4-0121-02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公共基础课,面向全院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是一门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对后继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影响大。本课程的主要特点:知识性、技能性和应用性相结合,强调实践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操作能力,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本人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及对本课程在高职院校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在此就本课程谈一些具体教学改革建议。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1、课程教学目的不明确:
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求通过计算机考证,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不由自主地将讲述的重点放在考证上,而考证试题库在上课之初就已经发到学生手上,这样就会影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局限,将重点全部放在了考证试题库上。有的老师甚至只是单纯的讲解试题汇编中的题目,然后在模拟考证题中反复训练做题。学生也是如此,讲解考证试题的时候就会听老师的课,做模拟考证题的时候才会动手,这样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虽然也能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技能,但是这样远远不能达到我们当代大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需要。这样就势必会造成一种现象:学生考证过级率很不错,但是在日常的实际应用中,却仍然是茫然雅措。
2、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
包括我院在内的所有高职院校的学生,有参加普通高考的三年制高职生,有来自技校、中专和职高的五年制高职生,这些学生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城市,由于城市和农村教育现实存在的差别,也就使得学生在计算机操作中有一个不均衡的现实,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首先还得在基础知识方面下工夫,尽管有些内容在中学已学过,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高职教育与中学教育仍有差异。还有,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说,对计算机操作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人文类重点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和数据库系统应用能力,理工类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潜在的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能力和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因此,教学改革要体现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来源、不同专业等特点进行教学。可采用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分类指导等方法,以体现真正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教学改革理念。
3、教学安排存在不合理,教学硬件达不到实践教学的需要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应用实操课,其教学一般包含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两个环节,操作性和实践性是它的特点,因此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目前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师生中都存在着一种理解上的误区,认为上机实践课比理论课更加轻松、好玩。这种误解其实是因为在思想意识上不够重视实践教学引起的。另外,现有的督教机制大部分都是偏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衔接不及时。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尤其是机房计算机台数的限制,使得在课表安排上出现不合理现象,比如在课表安排上,有的高职院校理论课与实践课安排间隔太长,有的甚至先后顺序倒置。这样都不利于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3)实验内容验证性多,创造性少。很多关于实验教学方面的实验教材也都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实践课上,教师的实验教学安排大多也都是去验证上节理论课所授知识。更有甚者,为了保证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证过级率,干脆只让学生训练考证模拟试题,而忽视了实际应用的需要,这样或许也能很好地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但却限制了学生的解决日常实际问题的能力、个体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1、本课程应立足于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自学能力为目的。 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中,要注重让学生掌握技能,在日常使用和实际应用中解决问题。不仅要让学生在操作时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而不是简单讲解考证模拟试题,反复地训练学生操练模拟题库。尤其是模拟题库和日常操作有些区别的时候,更要让学生明白其中要按要求来操作的道理。在内容上以实用为原则,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单元为主,按照教学内容设立单元项目,把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关于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掌握,分为计算机系统组成、Windows XP操作系统、Word 2003及应用、Excel 2003及应用、PowerPoint 2003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六个单元项目,同时确定每一个单元项目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根据能力的要求,将每个单元项目又划分为若干个工作任务。项目划分好后,教师要进行课前教学准备工作。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掌握,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自学的习惯,必然会在平时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探讨,课堂上再经过教师的讲解、指点及自己的练习,所掌握的操作技术就会更快、更多,这样也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快、更高质量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根据这门课程教材、大纲的一般要求和各层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制定分层次的教学目标。比如可以分为A、B、C三个层次,给每个层次的学生制定一个知识、能力目标:A层:掌握五笔打字、WORD、 EXCEL的基础知识,上课能注意听讲,参与教学活动,改变学习习惯;B层: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五笔打字速度快,能独立排版编辑,上课专心听课,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性;C层:培养较强的分析能力,灵活运用能力,进行ATA办公应用高级培训,培养一定的自学能力。在理论课堂上,着重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详细讲解和演示各操作技能的技巧和要点,而在机房的实践操作中,则要对C层的学生多加关注,进行重点辅导,也可以借助A层学生的优势,让学生之间互帮互助,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分层教学法,本人一直都是在作为教师的理念中给学生进行分层,是在对学生的情况掌握的情况下,针对被分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关注和辅导,而不是在课堂上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来教学。而且,在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时,在讲授和考核体系中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在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时,在信息录入这个环节,要求比别的专业的学生要高,文档的编排等也要求更熟练,而对自动化系等理工科的学生,男生相对比较多,而以后他们应用到的软件也会更多,所以会在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进行引导启发。
3、计算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以实操课为重点,操作题则尽量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融入到实际应用相贴切的实验任务之中。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不能低于1:1,或者可以安排一至两周的综合实训,这样可以集中训练学生的文字录入,也可以给出综合性的实训项目,这些项目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结合他们以后实际应用的真实需要,比如可以将个人简历、毕业论文、项目报表等。要让学生通过这样的一些项目训练,在以后的工作实际中,发挥所学的知识的效果。另外,在考核环节中,不能只注重考证过级率,目前,高职院校中大多数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成绩都是由考证成绩决定的,正因为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反复做模拟考证题来通过过级考试,期末的成绩也能通过,但是却不懂其中操作的要点,换一个形式就不会了,更别说将来的实际应用,这样就违背了我们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所以实践的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尤其是每次操作课堂上,将每次操作练习完成情况纳入考核范畴,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提高计算机教学效果。为了保障学生在上机时间内完成操作任务,教师应悉心辅导,学生应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基于此,本人每次上实验课时都采用实验课记成绩制度,用以激发学生完成实验课的积极性,实践证明采取每次上机后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记成绩能更好地使学生高效完成实验任务,学生学习劲头更足,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实验操作课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操作更熟练,为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总而言之, 计算机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切实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和能力个人结构。
参考文献:
[1]欧阳广、付晓霞主编,《计算机应用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8月。
[2]张勤华,分层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论素描在教学中的研究下一篇:初中英语教学素质教育的措施探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