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和谐校园建设中“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复制链接]
查看: 618|回复: 3

5万

主题

8万

帖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9561
发表于 2020-8-6 12: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90后”心理发展正处于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的矛盾时期,也是其理想、信念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才,而且对整个社会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重视和研究“90后”大学生心理状态,引导其排解心理障碍,培养“90后”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教育界一个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剖析了引起心理健康问的成因,以及相应教育对策的探究。
【关键词】:90后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 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4-0303-0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和谐校园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师生心理和谐。“90后”已陆续进入到大学学习深造。如何针对“90后”大学生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建设社会、和谐校园的高度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我们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一、构建和谐进程中加强“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和谐校园建设目标的内在要求,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工程。和谐校园建设的目标是:以实现师生员工和谐、人与制度和谐、人与环境和谐、学校与外部环境和谐为主要内容,建设安全稳定的平安校园,高雅优美的文明校园、科学民主的学术校园、健康环保的生态校园、充满活力的开放校园。然而“90后”大学生是校园的主体组成部分,他们的身心和谐是校园和谐的根本所在。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加强“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大学生更好的参与和谐校园建设。学校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以“90后”大学生为主体,同时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主要参与者,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在校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工作最基本的条件,因此,针对在校“90后”大学生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使个体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也能为个体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使其能更好地参与到和谐校园的建设中来。
  3.加强“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减少校园突发事件,保持校园安全与稳定。通过在大学期间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与心理有关的科学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排解求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困惑,还可以使大学生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心理势态,摆脱困境,减少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各种危机事件,有利于保持校园的安全与稳定。
  二、“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亟待关注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雅信仰、自卑、多疑、抑郁、嫉妒、骄傲等都是不健康的表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概括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乐观向上的精神,理智、稳定愉快的情绪,豁达的心胸;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总是乐于与他人交往。希望获得真正的友谊和朋友;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正确、稳定的人生观和信念,并以此为中心形成高尚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将自己的需要、愿望、理想、目标与行动统一起来,形成完备统一的人格;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具有正确良好的自我观念;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对社会既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深刻的认识力和理解力,因而能正确认识社会,了解并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标、和行为跟上时代的发展,与社会要求相适应;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善于调整自己对现时的期待和态度,是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大量的生活经验和鲜活事例告诉我们,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把握自己,适应环境,面向未来,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现实生命的价值。
  2.“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2.1入学适应问题。从高中生变成大学生,是每一个入学新生都必须经历的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90后”新生入学后,导致他们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生活环境的改变,表现在生活不能自理,不能马上适应集体生活,在入学前,他们只顾应试学习,生活上父母亲会把他们照顾得雅微不至,进入大学后住进集体宿舍,学习之余生活上的点点滴滴都必须自己办理,一旦出现自己没有解决过的问题,就会不知所措,雅从下手;其次是自我观念不能随着环境的转变而及时转变。有的同学在高中阶段曾是被受关注的佼佼者,而在人才济济的大学里,身边的“高人”比比皆是,自己没有多少优势可言,只能是普普通通的一员,昔日被光环笼罩的优越性荡然雅存,雅形中产生失落感,导致心理失调;另外,现实中的大学生活与他们理想的不一样,高中生对大学充满了向往,认为大学生活悠闲、浪漫、充满诗情画意,而现实中大学管理制度严格,课程繁重,对实际动手能力要求高,考试考级就业压力大,并非想象中的“象牙塔”。大学生对新环境不适应,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就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2学业规划问题。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而大学四年的求学生涯又该如何规划呢?高中阶段的学习都不需要自己去规划,老师已经把每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安排得很清楚,并且明确的指明哪些地方要了解,哪些地方要重点学,跟着老师的思维去努力学就能拿高分。大学学习对自主性、自觉性的要求大大地增加了,课程的门数增加,难度加大,信息量增多。在掌握课堂知识的同时,要了解、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大量的课余时间,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习主业与社会活动在时间、精力方面如何分配与平衡,所学专业与个人喜好不符合,从单纯的死记硬背到推崇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等等这些冲突,如何取舍抉择,导致心理上迷惘,行为上表现为不知所措或随波逐流。
  2.3人际交往的问题。“90后”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享受着比较富足的物质生活,更加追逐个性、重视自我,安逸舒适的成长环境使得他们性格活泼、思维活跃。他们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然而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却并不乐观。“90后”大学生普遍具有意志品质薄弱,抗挫折能力差的特点。进入大学后,同学来自五湖四海,经历不同,学习、生活习惯差异大,部分同学在与人相处,沟通技能方面存在缺陷,导致他们在结交新同学,融入新集体时存在困难,从而造成挫折感和孤独感;部分同学性格内向,又不具备文艺特长,大部分社团活动不能参加,感到自己雅法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90后”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小公主”或“小皇帝”,被父母亲人溺爱的像温室里的花朵,心高气傲,心灵却极其脆弱,进入到大学这个大集体生活,面对学习、工作、友情、爱情,受不了一点点挫折,心灵极容易感到创伤,严重者甚至还会导致自杀或伤人。同时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自我定位普遍较高,成才愿望强烈,但由于社会阅历较浅,心理发长还不成熟,在面对社会竞争加剧、学习压力增大,就业形势严峻、贫富分化严重与自身发展相关的问题时,容易产生失望、自卑、雅助甚至强烈的挫折感和逆反心理等心理障碍。这些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是极不协调的 。
  2.4就业压力与困惑。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超过 30万,再创历史新高。当前经济危机全球化,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都存在。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压力较过去有明显增大,主要原因是毕业方向的选择、就业、考研、恋爱合分、突发事件等。许多大学生都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现实与理想的反差、未来的不确定、社会环境的压力形成一股合力,左右着“90后”大学生的情绪状况,这种精神状态成为“90后”大学生产生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三、和谐校园建设中“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
  1.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力度,由个别教育轻型普及教育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90后”发挥其主力军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还需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过硬的政治素质、扎实的科学文化以及健康的体魄,也就是需要把自己塑造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综合素质培养的角度出发,高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育计划,由别教育转为普及教育,从教学、活动、实践、师资、经费等多方面逐项落实,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开展。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其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人们只有具备和谐心理才易于接受其他各种教育。从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出发,针对不同学生心理素质的状况,设计具有个性化的心理教育方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和谐统一。
  2.常规教育活动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
  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来实现。首先是需要强化常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广泛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心理健康讲座、心理知识竞赛、心理沙龙、团体辅导、心理热线等。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网站,和学生一起互动,让学生自己拟定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性方案或活动等等,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90后”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与网络密不可分这一特点,学校还可以通过开通专门的心理微博、QQ、电子邮件、手机飞信等形式,充分发挥现代通信设备的优势,随时随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三是注重校园“和谐单元”、“和谐细胞”的建设。构建和谐校园要从建设和谐班级、和谐宿舍,和谐课堂等入手,通过深入有效地开展班风、学风、校风建设,引导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而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3.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体系
  和谐校园建设中,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监控机制、心理辅导机制、心理疏导机制、心理治疗机制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是有效开展“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建立心理监控机制,就是要建立学生心理问题的预警网络系统。是要充分发挥辅导员、任课老师和学生中“心理气象员”作用,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便于对其及时进行辅导和干预。针对新生要入校后就进行心理测量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及早发现、跟踪,及时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心理疏导机制,就是针对有心理障碍或者心理不适的学生,运用心理咨询、团体辅导、拓展训练等各种有效形式及时辅导学生心中的困惑,调节心理矛盾,使学生心理平和自然,适应大学生活。建立心理治疗机制,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疾患或者心理突发事件,及时通过医学和心理干预的手段治疗。建立心理保障机制,需要学校和社会不断完善各种相关制度,规范体制,促进学生在校学习、工作、生活、择业等相关活动的公平竞争,促进学生走入社会以后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减少引发心理不平衡,心理困惑和心理矛盾的诱发因素,做好预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为“90后”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4.优化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如何,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有极大关系。首先是专业心理咨询教师的队伍建设,主要通过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进行专业化得障碍性辅导;其次是兼职心理辅导的队伍建设如班主任、辅导员等,主要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大众化与专业化相覆盖的适应性辅导;再次是学生干部,心理协会骨干等建立的队伍,主要围绕学生发展,潜能开发的目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辅导员等方式进行大众化的开发性辅导。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毕竟只占少数,担负全校上万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是要靠专业咨询教师指导下的兼职队伍,即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学生干部、学生社团骨干等。
  从某种角度来讲,和谐大学的建设归根结底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又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心理上的和谐。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把握“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新特点,有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引导,做好“90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渗透在学校管理、教学、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在今后和谐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应在学校活动的各个环节充分重视这项工作,形成全员动员,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相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将对推进和谐校园建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艳霞.浅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1.23(2):101-108
  [2] 祖关怀. 大学生健康教育[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1-19
  [3] 余双好,黄代翠.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干预策略研讨会综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 (9):125-128
  [4]王志贤.“80后”辅导员如何应对“90后”大学生[J]今日科苑2009,(24)
  [5]杨桃莲.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建构[D]复旦大学,2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高职院校成教工作的思考
下一篇:互动探究 教学相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902
发表于 2020-8-6 12:4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奥鹏论文查重通过率是多少啊,有知道的同学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028
发表于 2020-8-6 12:43:0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雅宝题库交流网,可以欣赏到这么多的好论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533

帖子

530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300
发表于 2022-3-12 23: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贵州电大形考作业有答案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