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受应试教学的影响,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仍然会经常忽视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本文从提倡“话题式教学”模式开始,从话题设计、课堂实践、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有效的评估等方面论证了“话题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效用,并且指出教师应该发挥学生在“话题式教学”模式中的创新性和发展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性和迁移性。
【关键词】:话题式教学模式;话题设计;课堂实践;评估
作者简介:王华(1919―),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文学。
[中图分类号]:G 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4-0101-03
外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话语能力,而这种能力需要学习者在语言的使用实践中逐步的培养。近些年的大学公共英语教材,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编写的《新编大学英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全新版大学英语》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学体验英语教程》等都对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同时,教育部在颁布的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也提出了明确目标:“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并且还强调:“把原大纲提出的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为主修改为提高听说能力为主”。而近十多年来,国内的大学英语课堂或多或少的由传统的教师“集权灌输式”的主宰到“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的凸显再到师生课堂上的“平等互动”,都逐渐体现了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但是受应试教育、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我国传统外语教学中还是会更多的是把外语当做一种纯粹的知识进行传授。教师思考的是如何把语言知识的重点、难点或语法点、重点词汇等讲清楚,讲准确;过多地强化了语言的外在形式而多多少少忽视了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
笔者通过对2010级二百多名学生的调查和了解,并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得知:目前在校的大学生语言基本功都不错。他们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能够进行一些英语文章的阅读和简单的英文写作,简言之就是具备了相应的英语基础。但是,相比之下,大多数学生听力和口语水平却很低,甚至在与别人交谈中,听到和说出的语句让人困惑不解。许多同学都认为提高英语听说能力难,而硕士入学考试的英语听力更是难倒了很多人。根据反映,学生认为学会一些中级词汇或常规性的口头表达并不难,相比之下,他们欠缺的是用英语交流时的言之有物,是如何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对已掌握的语言进行有效的使用,而这恰恰是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能力。通过交流,笔者了解到大学生很想提高自身的交流能力,也渴望多表达自己,但苦于该怎么说和具体说什么。因为授课班级人数、上课时间、教室硬件等限制,个体学生锻炼的机会较少,更不用说老师有效的点评和帮助。多数高校现在班级授课制的学生数量庞大,通常都是合堂,学生们的认知风格和学习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笔者建议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想方设法让所有学生多采用听和看、学和练、说和演等多种形式参与课堂教学,以达到全员共同进步和提高的目的。实践证明, 在语言使用中学习语言往往是最有效的(束定芳,2011:5-8)。目前多数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安排为每周4学时。所以多开展“话题式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多的使用语言来进行真正的表达和交流,发展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性和迁移性,从而更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
一、大学英语课堂“话题式教学”模式的设计
“话题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准备工作最重要,任课教师应该首要考虑的是如何设计这个课堂,使其饱满并富有意义。课堂设计包括:话题的合理选择、课堂的有效组织、课后的反馈和总结等。话题的选择是能否调动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选择话题需要考虑的方面也比较多,如话题难易程度、可操作程度、话题本身的内容和实际意义、学生的兴趣程度、学生可能完成的效果程度等等。精准的话题设计会直接影响和带动整个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结合教材目标如每单元的主题和核心词汇,适当拓展教材内容并尽量贴近实际应用,选择和安排不同的话题来组织课堂讨论。
设计课堂话题前可把班级分成几个小组,分小组之间配有不同的任务,每组可找个组长带动和督促组员。他们应提前有一定的准备时间去进行包括调查、咨询、收集、思考、研究和筛选等工作。教师还可同时提供相关的英文部分关键词、表达法、关联背景或信息等。教师课前也应检查一下学生的准备工作是否到位,此时教师同时具有监督者和顾问双重身份。对学生来说,课外的这段准备时间本身就是个学习的过程。一般说作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除上课外,一星期要花不少于5个小时学习英语,这样学习才能有显著的效果(文秋芳,王立非,2004)。所以,有了话题设计,课外学习就和课堂学习有了关联并自然的延伸出来。
同时,课堂的有效组织也关系到教师能否顺利有效的实施“话题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每次安排一个小组重点组织本次话题,其他小组可有次要任务或者自主预习。话题的内容和授课的内容基本一致,所以就可由小组话题引出中心主题,然后回归教材内容,形成一个引导参与→各组讨论→拓展延伸→巩固复习的和谐的课堂教学循环。可由全部组员或者某个代表领衔小组组织和汇报话题,主题汇报完,其他小组要参与讨论、提问或者辩论。汇报的形式不限,既可以是演讲、情景对话、自由辩论,又可以是采访、小品表演、短剧、陈述等各种形式。必要时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完成。教师可要求学生脱稿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汇报完。汇报是否顺利以及同学的反馈可检验学生对于设计话题的准备深度和其口语表达能力。为保证课堂效果,教师也应该提前初步检查下学生准备话题的程度和内容,如有导向不对或者思路偏差等问题,可及时完善和纠正。
二、大学英语课堂“话题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热情,是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任何教学的基本条件(Davis, & Pearse, 2004:4)。以《新编》第一册第五单元Animal World为例,我们班的前三个小组分别代表粗略定义的海洋生物、陆地动物和飞行动物。他们需要各找出10种常见的代表性动物,用语言或者演说的方式把其主要特征展示给大家。另外后两个小组同学的任务分别是话题讨论,比如一是动物和人共存于世界,那么人和动物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子而事实上又是什么样子?我们能为此做些什么?或者说动物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和差异?二是你对关于中国和其他国家对同类动物的不同态度的知识有多少?
然后到了课堂的实施阶段,有的小组借助电脑,用图文并茂、视听交互的形式灵动的演说了各种动物的特征。其中陆地动物的汇报代表们采用分角色扮演,绘声绘色地表达了其各自动物的特征。接着在动物之间的联系环节,代表发言的同学就剪切了《狮子王》里的2分钟时长的镜头并引用经典台词作为总结:We are all connected in the great circle of life.这是值得表扬的,非常准确而且有说服力。在自由问答环节,其他很多同学都比较积极地参与到小组讨论并提出了问题,热烈中时有笑声和惊喜。其中有同学问第五小组,为什么西方文化中排斥龙并把它视为邪恶的象征而中国的龙却代表着美好和吉祥?这个动物到底是怎样来源的?而有的同学就让第四小组解答为什么狗一直能被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而不是猫。让人欣喜的是,第五小组还用故事的方式讲述了中国十二生肖的来源,并且以中国和越南的十二生肖中的唯一不同:中国有“兔”而越南是“猫”为引子,讲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待同类动物的不同观点和态度。整个过程中同学们的听、问和答都很专注,课堂气氛也比较积极热烈。
此后教师的任务就更加清晰和具体了。可先总结和评价下各任务小组的表现,笔者赞成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对于明显的语言错误,教师可以正确的复述一遍或写出来,引导学生从重复的过程中明白错误和加强记忆。对于学生自己找出的其他同学的错误或者好的提问,应给予肯定和点评,这样可以更好的激励学生的表现欲和主人翁意识。笔者的一个课代表,后来基本上她就主动并习惯性的承担了发现和纠正同学汇报过程中的基本语言错误的任务。一个学期后期末口语测试的时候,有些还没轮到上台发言机会的同学就直接跟笔者表达了遗憾和心愿。这个环节进行完,教师便可以按照自己的备课思路正常进行。这一单元的导入部分涉及动物的隐喻,此处便可以和学生提到的十二生肖联系起来,学习常用的关于动物的谚语或表达,如关于dog的就有很多:Rain cats and dogs,Love me,love my dog,Every dog has his day, Dog does not eat dog, Barking dogs seldom bite, Go to the dogs, He is a lucky dog等等,甚至还可以通过一段小短文,把相关的习语都包含进去,春风细雨般加深学生对于此类知识的理解和感知,这样导入部分基本就顺利地完成了。
词汇讲解依然可以采用“话题式教学”模式。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90后,他们思维活跃,接受力强。而大学英语教师相对也都有一定的自由度去安排和传授知识。教师可以由课本引开去,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和社会,注重语言的使用性。教师也都比较注重对词汇的拓展和补充,不妨增加一些生活中的新词。由此,学生一定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从而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感觉。以《新编》第三册第五单元Language为例。其中导入部分提到了ways of communication,很多教师自然就会从身势语、标记语、聊天语言或其他方面来分类;而这些各个分类,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生动的例子,这些例子本身也就是很多个话题。以聊天用语为例,现在的资讯如此发达,普通大众经常就会被感染上些流行用语。如近几年出现的“给力→Gelivable”、“X门→X-gate”、“你懂的→You know it.”、“很萌→Very cute.”、“Hold住→Can hold it.”等等,这些具有很强生活气息的词汇都能找到其英文原型或对应,同时还可以做雅数类比或反义延伸。
至于对篇章的讲解,不同教师有不同的方式。很多教师经常用解释(paraphrase)的策略来讲解课文或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文秋芳,王立非(2004)认为(paraphrase)有助于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摆脱对母语的依赖性,是公认的比较好的策略。但对于一些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等,一些教师倾向于让学生通过翻译句子来巩固学习。然而机械操练的形式脱离了现实的语境,不符合学生主动认知的要求,更不符合学生外语能力发展的阶段需求,因此往往效果不佳。短时间过后,学生可能就已经忘记了。束定芳,王惠东(2004:19-21)提到,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要求通过要求学生准备和完成交际任务的形式来增强对某些语言形式的敏感性,并在实践过程中学会使用这些语言形式。笔者认为可以适当变换思维,比如把篇章概括归纳或缩减为几个大话题,让学生用讲故事的方式复述或表演,多运用这样积极的思维活动锻炼学生语言组织的输入和输出。只有创造更多样的语言交际形式,才能更多的让学生体验用语言组织和表达自己思想的魅力。
三、“话题式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迄今为止,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是完美的,并且任何一种教学流派也都不是绝对完善或成功的。雅论哪种教学法,如果运用的太多太久,迟早会引起学生的倦怠。所以“话题式教学”模式也是其中的一种尝试,它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教师的工作量不是缩小了而是增多了;学生也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运用语言了。这就更加要求教师不但要与时俱进,多了解和学习社会和生活中的新信息新动态;还要了解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充分发挥他们在语言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此外,教师还要努力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在模拟或现实的环境里让其参与进来并“身临其境”的感受、感悟、领会、消化和吸收语言。课堂教学活动和安排可根据情况和需要不断优化和调整, 可以随机应变。课堂教学不该局限于固定的程式。课堂教学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 至于如何达到, 老师们可以有不同的做法, 只要抓住要点和原则性的东西就可以了。没有人可以说某一节课具体该怎么上。课堂教学没有一个统一的成功的模式(束定芳,2011)。
在“话题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普遍的一个情况是每个班级总会有一小部分同学不积极主动的参与。究其原因,也雅非是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个性内向不愿表达自己、自信心不足、担心错误太多被笑话等等,而他们又大多是男生。对这部分同学,教师一定要付出一定的耐心和时间去引导。通过肯定和高调表扬或者相对多安排一些任务促使其多锻炼,慢慢引导他们向活动小组靠拢。教师还可为他们各自找个关系比较好的同学分到同一小组,在平日实践中多带动多沟通,让其能够自愿的配合。必要的时候可以对他们先开展两人活动,然后加入小组活动,最后融合到项目活动中来。
另外,教师的业务素质是关键。“话题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具有丰富的经验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教学的进度和整个流程。它对教师的知识面、专业素养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和语言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话题式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是灵活的,有时候出现的问题或状况也是没有考虑到的,因此比较难把握。只有教师和学生双方面很好的配合和呼应,课堂流程合理的安排,有节奏的分配话题式教学的比例,持之以恒,才能提高这种教学方式的成效,同时更好的真正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
四、大学英语课堂“话题式教学”模式的评估
“话题式教学”实际上是以任务为基础的双向交际教学的一部分。教师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应该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和参与者,学生也从过去的“听众”变为参与者、合作者和研究者。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中心”让位于师生的“共同活动”,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英语的自觉爱好。
如果大学英语课堂大量采用话题式教学,就会牵扯到如何评价和考核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我们目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为“30+10=100”,其中出勤率、日常作业与学习及课堂表现考核占到30%左右,而另外的10%则是期末的书面考试成绩。这样的评价机制,主要是把评价准则放在学习成绩上。教师改变不了这个机制,但是可以在权限内拉开平时成绩30%的差距,加大对能力发挥、实践效果的考核力度,重视学生的参与,鼓励积极性高的同学,把小组评定和个人评定相结合。只有这样多采用活动和比赛的形式,公平的拉开差距,才能督促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使用语言的能力和热情,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五、结语
总而言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和实践能力,英语教育也涵盖于其中。作为英语教师,仅仅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热情和兴趣是不够的,还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去主动思索和探究。教师的角色展现了一个从传送(transmission)教学到释疑(interpretation)教学的连续统一体。在传统的传送式教学中,学生被看做是处于低位并接受从高位流入信息的空容器。释疑性质的教师认为知识是组织思维、寻求事实与处理问题的一种能力。教师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是组织对话,在对话中学生可以重新组织他们现有的知识。教师认为学生具有对他们的知识重新组织的能力 (Wright,1981: 2)。话题式教学模式逐步减少了教学手段的强制性和划一性,增强了教学方式的选择性和开放性。教师在开展“话题式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应尽量精讲, 多让学生去实践交流, 练的时候尽量选择跟生活有关的场景。笔者还建议教师要多下工夫来了解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所偏好的学习模式, 让自己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风格尽可能地匹配。影响教与学效果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笔者期待本研究能提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或不断涌出新的思路,尝试新的方法,开始新的教学方式研究。从而让大学英语课堂真正焕发出生机,也最终促使学生大量消化和吸收语言输入,提高对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Davis, P. & Pearse, E. Success in English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2]Little, D. Learning as Dialogue: The Dependence of Learner Autonomy on Teacher Autonomy[J]. System, 1995.23(2): 115-182.
[3]Wright,T.Rolrd of Teachers and Learners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4]束定芳,论外语课堂教学的功能与目标[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1): 5-8。
[5]束定芳、王惠东,外语课堂教学功能的重新思考与定位[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8): 19-21。
[ ]文秋芳、王立非,影响外语学习策略系统运行的各种因素评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9):28-32。
[1]张杰,公共英语教学的专业化与专业英语教学的公共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1):28-31。
[8]周星、毛利娟,外语课堂教学媒介语研究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 (4):14-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品质下一篇:高校师范生师德意识调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