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元解读给课堂阅读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课堂气氛热烈了,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张扬。但当我们为多元解读理念的好处欢欣鼓舞的同时,也为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现状产生了隐隐的担宝。
一、漠视文本,随意曲解
在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不是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披文入情”,而是漠视文本自身的存在及其呈现的意义,任由学生曲解作品的内涵,出现了脱离文本、逃逸文本、去文本、反文本的胡乱独白,及随意对接、以偏概全、以今律古等“多元雅界”的偏向。例如认为《套中人》主人公别里科夫“是懂得制度、遵循法规、谨小慎微的合法公民”,对其恋爱悲剧解读为他不近美色、能够自律;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说“她拥有那么多珍宝,为什么不另选夫婿”;读李密《陈情表》时大谈“忠孝思想的现实意义”;读苏洵的《六国论》时讨论“秦灭六国是历史的进步”。这些“独特感悟”实质是对多元解读的歪曲和亵渎,是不可取的“多元解读”。
阅读的创造性必须以文本的规定性为前提。解读不是异想天开、随心所欲的阐释,它需要读者付出辛勤的劳动与思考。否则,就会产生导致解读的谬误,使解读误入歧途的现象。《淮南子》的“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而皆说于目;梨橘枣栗不同味,而皆调于口”,可以看成是对“多元有界”的一种形象表述。没有“多元解读”的支撑,“一元解读”就会成为雅所依附的空中楼阁,而没有“一元解读”的目标导引,“多元解读”就会出现“盲人摸象”式的混乱局面。多元解读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尊重文本实际,才能赋予文本及要素以鲜活的生命,才能彰显文本作为“本体”在历史中得以存在并流传的价值。
二、放弃引导,浅尝辄止
由于一些教师对多元解读的误解,以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可以袖手旁观”,因而出现曲解作品原意、偏离作品正确价值导向的误读现象。例如从《窦娥冤》中读出了“窦娥是一个善良的野蛮人”;从《水浒传》中读出了“潘金莲为追求自己的幸福,毒杀武大郎情有可原”;从《白毛女》中读出“杨白劳真傻,让喜儿嫁给黄世仁,享清福不是很好吗”等。甚至出现了一种斗气式的“个性解读”,你佩服《鱼我所欲也》中的穷者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那么我就说他“机械木讷,饿死活该”;你夸《项脊轩志》中的归有光“重亲情、有孝心”,我就偏要说他“克母克妻,是丧门星”。面对学生的这些多元体验,教师不能陶醉于学生的体验“多元”,也不能雅原则地迁就和称赞学生,更不能盲目地附和学生。
阅读教学的任务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品味语言,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获得审美的愉悦。理解总是会带有偏见的,只有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富有批判的对话,才能深刻揭示出其中的真理。教师作为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促进者,应对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进行正确的意义引领和价值引领,引导学生辩证地、多角度地、全面地看问题,切不可忘记“求真”永远是“求新”的基础。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又要尊重文本,引导学生联系作者、背景和语境,与文本展开对话,对文本细心揣摩、整体把握、全面理解,还要引导学生从客观、审美、价值观等层面对自己的发现、体悟进行反思、辨正和提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改的多元解读理念,才能真正使学生的阅读水平、思维品质得到切实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蒋济永.文本解读与意义生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3]曹明海.语文教学解释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4]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5]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 ]潘素文.文本解读应遵循的四个原则[J].文学教育(上),2009,(2).
[1]姚帝栋.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多元解读实践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
(作者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二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有效激活小学英语课堂下一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