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加强大学生个人品德教育既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迫切需要,对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具有高尚道德素养的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个人品德教育 高校校园基础文明
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加强个人品德教育已是当前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尤其是作为主体灵魂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人形象问题。大学生个人品德培养担负着承接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风尚的时代文明的重任,其能否跟得上时代潮流并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前途和未来。
本文就高等院校德育过程中学生的个人品德素质建设问题加以宏观分析和对策探讨。
一、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培育文明道德风尚的教育内容:“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过去“三德”教育内容上增加了“个人品德教育”,说明全党全社会都在注重着公民个人品德的教育和培养。大学生更应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个人道德品质,成为具有高尚道德素质的人才。
二、从实际来看,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已意识到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选择的新标准和高要求。他们思想进步,目标明确,态度端正,学习刻苦,他们的道德水准和思想意识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存在一个突出问题:绝大多数学生对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较为明确,但不能从行动上认真履行。一些学生认为自己思想文化水平较高,雅需注重个人道德修养,也不讲究社会公德,在实际中也缺乏思想信仰和精神支柱,生活雅规律,行为雅规矩, 花钱雅约束,娱乐过度,修养低下。其重者赌博,酿酒,打架斗殴;轻者貌视公德,不尊重师长,不善待同学,出言不逊,举止粗俗。因此,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强化精神文明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一)德育教育中往往强调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忽视个人品德教育,未能真正挖掘德育的内涵
在教育的主客体上,重视主体教育,忽视了主客体的交融。德育,不仅包括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还包括道德教育,特别是个人品德教育。长期以来,存在一种错误倾向:不是把德育同思想政治工作完全等同起来,就是把德育仅局限于公共道德方面,在相互联系的环节上有错位的倾向。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教育对象――学生,在思想观念、政治态度、价值取向、品德行为等方面的影响体现在每个人身上为相互交融且密不可分,他们之间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离开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则成为空洞的说教而显得苍白雅力。在思想教育中重视纯理论的学习,却忽视了理论和实践的真正结合,使道德教育流于形式,满纸空话,空洞乏味,有时甚至起反作用。理论和实践相脱离。这是文明现象的错位和道德水准在校园中滑坡的原因之一。
(二)对青年学生社会公德的继续养成教育不扎实,不彻底,以致出现了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好高骛远现象,造成个人品德更加缺失
从德育的目标和任务来看,选择合适的载体将高校德育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现实化、具体化是做好德育的前提,而大学生个人品德是校园基础文明建设的最基本载体。现实生活中,一谈到精神文明建设,就被舆论导向并提到首位的是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虽然有其必要性,但忽视和削弱了对低层次道德要求即个人品德的注意力。相对社会公德究其特征而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和应当遵守的最起码的个人品德行为准则,它在道德结构系统中属于一种低层次的道德要求,容易被大学生认为是可有可雅的东西。我们认为,低层次或低层面应理解为最基础的社会性和最广泛的群众性的认知和认可。必须克服认为个人品德问题只是低层次的“小事”、“小节”问题以及认为个人品德只是学生个体和少数人的事的旧观念,改变“小事”雅所谓、没什么的错误看法。
(三)德育过程未能真正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未能从根本上较好地实现社会影响和学校教育在学生身上个人品德的有机统一,这是当前德育工作的难点也是搞好德育工作一个突破口。
从学生成长规律的角度来看,学生在思想形成过程是一个比教育过程更为广泛且复杂的过程。它是一个内因与外因互相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学校的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外因,学生自身是内因,外因是通过内引因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可控制的自觉地外界影响过程,也有不可控制的自发的影响过程。学生的思想形成过程,即在可控制的教育过程中进行,又同时在不可控制的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中逐渐形成,二者取向可能一致亦可能不一致。尤其在当今社会变革极为激烈,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现象并存的情况下,学生的外界影响和学校教育很容易出现不一致甚至冲突的情形,使得学校德育工作大打折扣,也使德育教育在诸多方面显得乏力。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应该把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同学生内在的、自觉的强烈愿望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结合社会现实,又要符合学生个体成长和自身前途的需要,抓住学生思想内化的切入点。道德教育如果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自我发展需要,单纯实行“奉献”教育,“接受式”教育,则难以凑效。
三、深化德育工作,以校园思想道德教育建设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努力落实加强大学生个人品德教育的有关措施,使大学生的成才和发展走上健康的道路。
(一)大力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青年学生深刻认识个人品德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尚书・舜典》中有“睿哲文明”;《周易》中有“群草昧而致文明”。可见,文明是相对野蛮和落后而言的,是对野蛮和落后的否定。它包括基本人格尊严、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的基础文明。加强文明教育是培养新世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美的灵魂,陶冶高尚的情操,造就合格人才的长远大计。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君之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雅不至也”挟才以为恶者,恶亦雅不至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都为强调个人品德的影响力。
(二)结合时代精神,真正发挥民族传统道德精神的新的教育功能
中国在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对于民族传统道德否定批判多,继承发扬少。因此也使得我国现在的青少年对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较为陌生,知之甚少,而个人品德教育必须吸纳传统道德精神的精华内容。
(三)思想道德教育要不断地向专业文化课延伸,向行政管理渗透,把个人品德教育与养成结合起来
从根本上讲,专业文化课,不仅符合学生的成长发展和学生需要,而且是道德教育容易渗透,便于接受的重要阵地。以专业文化课为载体,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能起到“润物雅声”的效果,特别是可以克服青年学生单纯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充分依靠德高望重的教师专业文化课的教学影响力,于悄然间进行思想教育;加强个人品德教育,应该强调管理也是教育。坚持教管结合,教养结合,从思想引导和行为规范约束俩个方面培养青年的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素质,在实践中实现由“知”向“行”的转化。工作中应该力戒忽冷忽热,时紧时松,雷声大,雨点小,务实少的不良现象要根据实际,不断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开展。
(四)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功能和教育影响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系统,是一种亚文化现象。它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校园制度文化中的各种教学、科研、生产、生活模式和管理制度、规章、条例、习惯等文化准则,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作用。它从感性入手,以实践的方法和自我教育方法进行综合教育,以一种文化的形式来代替僵死的管理,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这是大学生容易接受的一种良好形式。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开展各种活动,大力弘扬思想道德主旋律,丰富课余生活,满足精神要求,陶冶思想道德情操,用文化环境促成个人品德的养成。
(五)加强礼仪教育,提高自身文明素养
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最基本的礼仪知识的培养,是在公共礼仪课程中,向学生讲解日常实用的个体礼仪、体态、服装;校园礼仪,如尊敬师长,就餐秩序;社交礼仪,如待客、交际等内容。从其自我需要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让他们接受教育,变被动接受不文明行为的批语教育为主动接受实用礼仪知识的学习,以增强学习兴趣。这样,在实践中可以大力健全校园礼仪制度,并强化校园礼仪技能培训。
总之,高校基础文明规范是大学生应该共同遵守的行为要求,学生个人品德的养成代表着一个在校大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水平和表现状况,代表着其校风建设和社会形象。实施基础文明建设,强化个人品德教育,不但对加强校纪,严肃校风,美化校容,融洽学校的生活气息大有好处,而且对于净化整个社会风气,改变人的精神面貌,增强两个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试论不同学段足球运动技能教学实践研究下一篇:体育用品零售,离体验有多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