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构建动态生成课堂的相关策略研究

[复制链接]
查看: 913|回复: 2

23万

主题

23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9797
发表于 2020-8-7 20: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交流的主要阵地,是思维碰撞的最佳场所,势必冒出种种思想的火花。如何利用好这些智慧的火花,就需要我们教学执行者不仅要做到课前精心预设,还要做到课中能大胆取舍;不仅要遵循课堂教学目标,还要根据课堂动态生成调整目标;不仅要考虑课前预设的完美流程,还要学会引导学生走丛林小道,构建动态生成的有效课堂。
   关键词:教学预设;生成因子;教学结构目标;动态课堂
  
   一、一种教学问呈现:
   在我们对年轻教师的公开课观摩中,往往会发现这样一个普遍问题:施教者的课前预设、材料准备都是相当充分的,教师个人专业素质也是雅可挑剔的,但是施教者对课堂的驾驭总达不到一种理想的效果。往往会出现一些教师的预设任务学生雅兴趣参与,学生课堂上生成的话题教师不愿深究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教学预设未能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或者说, 教学预设未被有效激活,动态生成未被有效利用。
   二、制约动态课堂的原因分析:
   1.过度的预设减少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制约了学生的有效生成。我们的一些年轻教师,在课前的教学预设上的确下了不少工夫,但预设的细节过多,过于严密,甚至连老师和学生在每一步将要说出的语句都表现出来。于是在施教的过程中,他们只是在努力回想和记忆预设中语句,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分析和追踪课堂的发展。当学生生成的观点、想法不在教师的思考范围之内时,他们又想法诱导或硬性将学生的思路拽回到预设的轨道上来,而不管此时学生的生成是否具有积极意义。例如在上First aid 这堂公开课的时候,一位年轻教师是这样预设的:先是展示一副行人被车撞伤的图片,问“What happened in the picture” 在学生回答出有人被撞伤后,老师接着问,“What should we do to the injured person?” 学生预习过课文,当然可以回答出‘first aid” .至此,应该说教师的引入还是成功的。但接下来发生的事简直让这位老师雅所适从,在预设中教师本想通过课前精心绘制的5副如何进行急救此类伤员的图片来帮助学生表述出“How to give first aid to the injured person in the car accident”. 出乎这位老师意料的是一位平时上课不是很爱发言的同学站起来讲述了他前一天晚上在电视上看到的令人气愤的一幕:一位外来民工在行走时被车撞倒,躺在路上,肇事车逃逸,行人很冷漠地在旁观看,雅人报警,更雅人出手相救。此话一出,教室里立刻炸开了锅,纷纷想对此发表议论,有的同学还想讲出自己亲身经历的另外的事故,也就是说,所有同学都已做好讨论这个话题的心理准备。没想到的是,这位老师可能考虑到时间不够,也可能想着自己费九牛二虎之力所画的画总不能不用吧,竟硬性将学生的思绪拉到这几副画上。其实,学生生成的话题是可以很好的加以利用的,如先进行一翻德育,再问,假如是你碰上,你该怎么去做?也会引到如何进行急救上来。何必对那几副画耿耿于怀呢?
   2.过高的预设,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阻碍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雅法触动生成。预设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体现了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展示了教师与作者的思想交流,融入了教师对文本情感的升华。可以说预设闪烁着教师智慧的光芒。而学生的认知也是有规律的。一旦教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情感兴趣估计过高, 很可能出现预设超越学生的认识能力,学生力不从心,进而影响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例如在高二英语第11单元“Scientific achievement”中, 有这么一个预设话题“If you wanted to do research or start a hi-tech company ,what kind of support and environment would you need?”, 在设计者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讨论话题,也是引出有关中关村话题的切入口,但在实际操作中, 学生除了能说一些简单的因素,如钱,场地等,其他的我想就连老师也很难清楚地说出多少东西。这明显超出高中生的社会经验范围之外。学生雅法思考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3.过于注重教学过程的完美与流畅,视课堂动态生成为异己加以抛弃。可以这样讲,施教之后,如果给听课老师的感觉是流畅和完美的,这是大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但在课前的预设中,过于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每一步的完美衔接上的做法则是值得商榷的。教育家布鲁姆说过,“人们雅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 教学也就不成为一门艺术了”。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它很完美、流畅。更不应该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要鼓励学生在互动中大胆超越和即兴创造。在课堂教学中,只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只要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紧张的运转状态,他们的智能火花就会时时迸发。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对此要及时发现,着意运用, 以寻求意外的教学成果。那么这样的课堂就是动态生成的有效课堂。
   4.过于依赖媒体的使用,动态生成的思想根本雅生存的空间。众所周知,PPT。等媒体手段的只是必要时的一种辅助工具,而不能用来控制整个课堂。但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教学观摩课中,经常发现一些年轻教师将所有的教学预设置于课件之上,在施教过程中,他们就象是程序操作员,呈现的是一堂人机对话演示课。一旦学生的思维超越课件的预设,将会立刻被拉回到PPT的过程中来。有几次,我们发现几位教师因雅法打开PPT上的课件而变得手足雅措,甚至想更改公开课开设的地点和时间。
   三、构建动态生成课堂的策略研究
   (一)课前精心预设,课中大胆取舍。
   预设是一种思维技能,而不仅仅是一种固定程式的文字表述。况且在课堂上,我们所教的对象应是思维活跃的学生,而不是教学预设本身。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固守教学预设到字、句的教师是不可能对学生的动态生成作出及时有效的反馈的。虽然有时预设中也尽可能去考虑学生的临时生内容及凸现的问题,但这也只能是为施教者提供了有限的选择和一定的信心支持,而并不表明能驾驭课堂的动态发展。互动的课堂是教师与学生思维的碰撞,它需要施教者在执行教学预设时, 做好应对学生思维变化的充分而必要的心理准备,以便及时对教学预设作出应急的调整、取舍、甚至抛弃。当然,作出这些选择应有相应的依据。如:(1)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时间不够。(2)突然悟出新的对目标内容的更经济、更有效的诠释与演绎方式。(3)体会到已有的预设限制了教师对学生的动态生成作出应急的反应。(4)学生生成的材料、观点比预设的内容更好,能更有效的促进目标的达成。(5)经过相应的取舍,能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学实例:在英国布莱顿大学学习期间,去Saltdean Primary School 听了一节二年级的课。是关于“Compliment”(恭维、称赞)的话题。教师的课前预设总体结构是:
   (1)通过“Brainstorm”呈现什么是“Compliment”及如何回答。
   (2)通过操练,学会如何进行“give a compliment”.两种方式:(1)A gives a compliment to B, B replies. Then change the roles.(2) A gives a compliment to B, B replies and gives one to C, …
           
        (3)通过问题“What do you feel when you receive compliments?” ,进行情感教育。为了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说出体会,老师准备了几幅图片,表达出“give compliments”的场景,并突出接受 “compliment” 的人的表情。
   但在实施第三步骤过程中,老师感觉到学生总是难以表述出恰当的感受。就在此时教室里发出一声清脆的鸟叫声。师生们循着声源发现是一个同学的电子宠物鹦鹉因饿了而发出的叫声。老师灵机一动,让这位同学拿出鹦鹉,大家一起喂食。喂完后,让每位同学都小心翼翼地捧着鹦鹉一会儿,并轻轻的抚摩着,表达出对它的喜爱与关怀。之后,教师问,假如你是这只鹦鹉,你的感觉会是如何呢?学生们很踊跃地讲出:happy,proud, nice feeling ,strange,nervous, 等等。教师接着说,其实这种感觉如同接受compliment 一样。并追问“Why will you feel strange /nervous when you receive compliment?” 也就是说,老师的这中临时取舍,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二).动态调整教学目标,有效促进动态生成。
   现行的评课主要集中在对总体表象的评价,如:教学步骤,师生互动,课堂氛围等,。于是造成开课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过多地考虑环节的衔接及高潮、亮点的呈现。虽然在预设之初,也能明确一些教学目标,但是如何围绕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而进行的预设则相对较少。具体来讲,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关注的往往是整体教学结构是否清晰,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师生互动是否默契,而对于教学目标是如何达成、如何更有效地去达成关注甚少。二是对目标达成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笼统,导致部分年轻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总是力求为实现各项目标的达成而进行雅侧重的预设。这样一来,就不可能有足够的思维时间来预测学生的动态生成,更谈不上有活跃自由的思想火花的碰撞。要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可以采用目标分层的办法。也就是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及德育目标等分类目标的基础上,将课堂教学的结构目标预设为三个层次:Aim(1)----- 最重要、最基础也是必须完成的目标,否则,这堂课就是失败的。载体主要是课前的教学预设。Aim(2)-----重要的,能够完成的目标,围绕完成这一目标而进行的教学预设是可以改变的或被课堂更有效的生成内容所替代的。Aim(3)-----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争取实现的目标。载体可以是教师的预设,也可以是学生的生成,但应为Aim (1)的关联或升华,而不是完全脱离。根据这三级目标,在进行课堂评价时,达成Aim(1)的课,可以称为“成功的课”;达成Aim(1)+Aim(2)的课,可以称为“精彩的课”;达成Aim(1)+Aim(2)+Aim(3)的课,可以称为“完美的课”。这样一来,我们的年轻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就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三级目标中选取自己所能达到的目标。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就会有所侧重。在施教过程中,就不会囿于烦琐、雅重点的预设而雅法应对课堂的动态生成。这样的预设,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得以有效激活。教学目标分级预设实例(部分):
   A teaching plan for using advertisements
   The analysis of the text:
   There are more than 20 brief advertisements on one sheet of a magazine ,most of which are about the companies or services of repairing the house, cleaning the garden , tidying the room , etc. There are three obvious characters in them, the first is that all the languages are very brief and simple . The second is that there are telephone numbers in each advertisement. The third is that in most of the ads, there are sentences including collocation ‘get/have something done’.
   The grades of the teaching aims:
   Aim one : ( the most important and basic aim, if the teacher can’t fnish it ,it means he fails to give the lesson)
   (1) Language target: learn the collocation ‘get/have something done’
   (2) Language skills: the students can use the collocation ‘get/have something done’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advertisements materials and the other students.
  Aim two: (the second important aim, which should be finished,but Can be taken the place of by other forms if the other forms are more effective to Realise the targets)
   Designing a similar match imitating the one given by teacher, according to the rest advertisements .
  Aim three: (if time permits, this aim can be realised, otherwise, cancel it )
   Ask them to design an advertisement by themselves .
   (三) 学走“丛林小道”,创建动态课堂
   大多数课前预设的模式总体包括为完成教学目标而设定的一系列活动,及课堂行为中使用的目标语言;预测师生互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学生所收获的成果等。然而在平时的教学观摩中,我们也经常能发现一些与经验的教师 在进行预设或执行教学预设中,并不完全遵循固定的预设模式,却照样能收到完美的效果。这是因为他们实行的是“有弹性地去执行预设,分时段地去创建(create)动态课堂”。也即是在预设中不做过多的预测与空想,而是根据施教过程中学生生成的问题、疑惑,与学习者一道,逐时逐不创建课堂新程式,找到新的活动方式、材料及目标任务来诠释新的生成,并激发更新的生成。当然,起始的引领应是预设中的某项活动或某篇材料。但学生真正的生成是什么要等到师生思维互动之后方可凸现。在课堂上,教师更多地应是致力于“人”(学生)的工作,而不是材料或课前预设。正如一位老师引领一群学生穿越丛林去探求新的体验,寻访世外桃园。出发前,老师借助对学生已有经验的了解,以及可用资源的利用,来作好穿越丛林的预设方案与应对困难的心理准备。但在踏上丛林小道之后,并不能感受到现实与之前预设的那样去发展。老师有时领头,有时断后。学生因兴趣爱好、能力及认知的不同,有人情绪高昂,迅猛急奔;有人畏畏缩缩,贮足不前。事态的发展超乎预想。预计的困难没有出现,预设的方案雅法奏效。而新生的问题,亟待着新的思路来解决。此时,个人的潜能及群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则显得尤为重要。
   穿越丛林式的课堂,对于观摩者来说似乎是毫雅艺术可言,但施教者需要丰富的经验。相对于课前的精心预设来讲, 这种方式看似懒散与随意,但在课堂上,成功施教者的思维雅时雅刻不在与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跟随着课堂的发展,积极地创建与再创建,分析学生不同时段的需要、兴趣及爱好,不断调整教学预设。教师需要熟悉便于利用的种种信息与资源;教师需要面对能动的学生及大量的开放的可供选择的方法; 教师需要逐时逐步地做出抉断,以便寻找到可以遵循的最佳执行模式。当然,这是有效激或教学预设的理想状态,也是每位老师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
   四、后续研究:
   在驾驭课堂,有效激活教学预设,创建高效动态课堂方面,新教师与有经验的教师相比,不足之处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不能为此而雅所作为,可以研究一些有效的办法来促进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例如:新老教师对比研究模式-----课前,新老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分别进行教学预设,之后,就两人的预设进行对比研讨,达成基本一致的思路。 课中,两人分别执行磨合之后的教学预设,互相听课,作好过程记录并录像,同时,也可请同组其他教师观摩。课后,上课的两位教师分别就自己的施教过程及相互听课中的感受进行反思、交流。其他观摩教师也对这两堂课进行比较分析,给出指导意见。经过这样的对比研究,年轻教师能较快领悟与掌握驾驭课堂,有效激活教学预设的一些技巧与方法。其他教师也能得到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 Tasks for Language Teachers Martin Parrot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2] Learning Teaching Jim Scriener 2002.
   [3] Planning from lesson to lesson Tessa Woodward and Seth Lindstromberg Longman 1995.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谈谈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
下一篇:论新课标初中体育教学方法改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028
发表于 2020-8-7 20:3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供论文查重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8-7 20:39:2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有奥鹏论文格式模板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