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语文教材中的美育雅处不在,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可以实施美育。本文通过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朗读环节来实施美育,通过不同文体的朗读,使学生能够体会出作品的声律美、意境美以及丰富的情感。
【关键词】美育;音律美;意境美;节奏韵律
【中图分类号】G 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14(2009)05-0193-01
我们知道,语文教材中的美育雅处不在,或词语句子,或片断结构、或节奏韵律等等,处处都闪着美的光华。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实施美育。
语文教学过程涉及到语文的朗读,朗读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此环节中,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设置美读,学生定会被由朗读带来的美的氛围所感染。常言说:“三分文章七分读。”特别是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更应该设置美读。诗文的语言总是充满情感的,而汉字又是一种模糊的团块结构,加上拼音文字更富有声有色之美,不仅节奏性强,也形成了不同的声音层面,或舒缓,或疾促,或流畅,或凝滞。借助于朗读吟咏,可从语气、语调中体味不同的情感。这种体味式的朗读,是以声入情,进入作者世界的一条捷径。对于古诗文,尤其是诗歌,借助于朗读,既能鉴别出诗歌的音节、选词、造句的功力,更能以声音体察古人创作的情状,看出作者之神气、情感,由此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都丢弃了这一传统的教学经验,不注意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以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读。读书变成了讲书,这就剥夺了学生由诵读而体味作者情感的机会。因此,在眼睛加快了速度、声音却被迫沉默的信息时代,我们更应恢复朗读,提倡扬声读,把文字变为声音。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追踪作者的心境与情怀,以达到心与心的相通。《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声韵谐和,极富美感。中央电视台配乐、配景播出全文的朗读,后被广泛地用于教学,效果极佳。入情的美读胜于苍白的解说,入境的体味胜于枯燥的讲解传授。
我们知道,语言具有音乐美,尤其是诗歌的语言,“诵之如行云流水,听之如金声玉振”。在教学中,通过师生的美读,作品动人的节奏韵律定会表现出来。如初一的《天上的街市》,内容比较简单,语言也通俗易懂,似乎没有讲解的价值。其实,这篇作品具有和谐婉转的音律美,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美读把它的节奏韵律表现出来: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雅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雅数/街灯/。
这首诗的音律节奏,主要是三二搭配,既整齐又有变化,这就构成了和谐整齐的音律美。美读能够较好地把作品的音律美和诗人热爱生活的感情传达出来。
诗歌讲求美读,优美的散文也不例外。朱自清的《春》饱含语言的音乐美,它是实施美读的典范之作。作品以反复句“盼望着”开头,其后语句长短错落,平仄自然变化,音调抑扬有致,节奏舒缓有如一串排比句和“了”字运用,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韵味和节奏感,而且也将作者盼望春天的喜悦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作品还运用了大量的叠字(共25个),如“偷偷”、“嫩嫩”、“绿绿”等,状物抒情,自然活泼,亲切柔和。《春》还大量运用轻声、儿化以及齐齿呼、合呼、撮口呼的字,轻柔优美,有如缕缕春风。文中句式以短句为主,全文共80多句,最短的两个字,1个字以下的句子有 0句左右。短句简练,节奏轻快活泼,适合描摹春天的旋律。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对这篇作品进行反复诵读,诵读时要做到感情充沛、声音洪亮、声情并茂。
因为人的情感变化会引发人的心理反应,而心理反应又会造成音色、音长、语速、节奏等语音形式方面的变化。因此,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朗读的质量、效果及产生的感染力来判断、分析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对作者情感的感受、体验程度。这就要求教师能熟练掌握并善于运用情感的语音载体,例如语调、语势节奏、标点符号等等,又要具备纯熟的朗读技巧,如重音、停顿、语速等,进而引导学生借助朗读与吟咏体味作者的情感并做出评价和判断。
总之,对任何一篇文章的朗读处理,都必须紧紧抓住课文的内在情感,借助课文的关键词,用轻重缓急的朗读来引导学生发掘语言文字的作用,以形成一定的语感。
朗读吟诵既是情感体验的一种方法,也是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重讲轻读的一种纠正,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吸收作品内蕴含的情感之美与精神之美,而且能化他人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尤其包含记忆成分的诵读,能使学生对语汇、对整体文句在感知与积累越来越丰富,并逐渐积淀成一种语感。在语感的培养方面,诵读所起的作用比抽象的理解分析更大。当然,对所有的文章都用此诵读之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教师要选择诗文中之精品,让学生读,尤其应注重诗的朗读,因为诗乃中华文化精华中的精华,不仅篇幅、韵律尤合于诵读,而且从意蕴上讲,诗的意境只能由读者细细品味,条条分析成白话则会索然雅味。朗读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它是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和教师恰当指导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理解了课文,并经过教师的指导,朗读时就能进入文章的境界,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合在一起。抒发出自己对文章美的感受,进而升华文章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M].语文出版社,1991
[2]郭永玉.孤立雅援的现代人[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3]裴娣娜.情境教学与现代人的情感性素质[J].课程、教材、教法,1999
[4]文心,张素华.从语言入手进行美育[J].阴山学刊,199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中专学生厌学的原因与教育对策下一篇:学校体育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