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而《建筑结构》是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覆盖面广、难度大,一直是高职工程类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文章分析了传统高校建筑结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及岗位的能力要求,从能力素质、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及实践教学等方面探讨了一些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建筑结构 教学改革 实践
《建筑结构》课程是一门相对较难、较复杂的专业必修课,当前的《建筑结构》教材中80%左右的篇幅介绍结构构件的设计计算,理论性太强,高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感到较吃力。而对于工程造价的学生来说,他们主要的工作岗位是造价员、施工员、资料员,很少有去从事设计工作的,如果按照教材并沿袭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则越来越雅法适应学生的要求,也偏离了高职以工作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因此《建筑结构》这门课的改革已是当务之急,下面笔者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这几个方面来谈谈《建筑结构》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 课程目标
1.1 总体目标
通过常州凯宏铝业有限公司办公楼的安全校核与钢筋放样、常州武进区邹区镇工业集中区标准厂房的安全校核与钢筋放样等项目训练,学生能完成民用框架结构施工图的识读;能正确运用规范、标准图集,能进行施工图会审,能对框架结构的安全进行校核;能按施工图进行钢筋放样以确保工程质量目标、费用目标、进度目标达到预期要求。
1.2 知识目标
1.2.1 掌握常见建筑、结构基本类型的施工图(结构平面、梁体平面配筋图、基础平面布局图)内容,并且能够将内容正确表达出来。
1.2.2 学习房屋局部节点构造的详图内容,确定其位置以及其隐藏的建筑、结构力学原因,以便于更好地应用于施工中去。
1.2.3 熟悉现场讲解施工图以及解决建筑、结构施工图错误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做简单的协调、变更方案。
2 课程内容
2.1 课程内容的选取
按照工程造价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工作任务分析实现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转换,通过工作过程分析实现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再通过教学过程分析实现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转换,形成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构建的思路与途径,明确课程的学习内容、能力目标、考核方法等,突出工学结合、一体化项目教学,培养学生信息收集、方案设计、组织能力。
2.2 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以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和职业素质为重点,以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在学习情景设计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每个学习情境都贯穿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工作步骤。学生在完全真实(或模拟)工作情景中,通过学生间的组织合作,制定计划、工作分配、角色扮演来进行,强调工作的效率和标准化要求的执行。
以建筑工程的建设过程为导向,结合建筑工程项目,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提取分解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知识,并对职业能力进行归纳,再将能力转化为学习领域。在课程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做到“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建筑施工信息收集、方案设计、工程预算的能力,实现培养目标与岗位能力的对接。
3 课程教法学法
3.1 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课程教学由传统的注重教学的“结果”向注重教学的“过程”转变,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向“个性化”教学模式转变。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线,引导学生从多方位的知识领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给予学生更大的思维想象空间。在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中,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按照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完整的工作过程设计学习项目,强调“案例”和“发现”以及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学生在实训中心、产学研基地的职业情境中做中学,学中做,做到“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实现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同步提高。鼓励学生参加工程实践,学生通过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岗位胜任能力。
3.2 学情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3.2.1 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改革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方法,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学练并重,更多地采用问答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技能模拟训练教学法等,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变单向灌输为师生互动,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2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现代教学技术,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因材施教,教学中采用现场教学、讲练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3.2.3 考核方法改革
改革考试形式和方法,转变传统的学生成绩评价方法,加强过程性考核,从考勤、识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考察学生的整体素质。着重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4 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下面结合一次课的教学过程谈谈在课程改革方面所做的尝试。本次课的任务是常州凯宏铝业综合办公大楼二层框架结构的楼面配筋图区域配筋判断以及安全校核,并绘制钢筋骨架的图形,每个项目部负责相邻两轴线之间的一跨梁体。学生手中已配备相应图集,教学分组也已在第一次课就完成。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①掌握现浇梁的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应用;②掌握梁中所配置钢筋骨架的组成以及受力钢筋的主要分布位置;③能够完全看懂梁的施工图;④能根据计算结果正确配置合理的钢筋;⑤能根据配筋绘制钢筋的横断面图并计算钢筋长度。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4.1 教师建立项目任务情境,明确此次具体任务要求――设计并绘制单跨梁。学生接受项目任务,记录具体任务要求,集团及子项目组内任务分配。
4.2 教师将各组的任务内容细化,现场组织学生进行板的建筑施工图与结构施工图的对应会审,告知一些设计参数,学生制定完成方案,进行个人资料查阅、汇总、分析,形成初步意见。
4.3 学生根据参考书及讨论方案进行计算,形成计算书,教师分析各组的报告。
4.4 学生根据参考书及讨论方案进行计算梁的纵向受力钢筋和箍筋,形成计算书,并选配合理的钢筋。教师则以指导教师的身份询问学生的体会,对计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
4.5 学生根据设计结果(尺寸、配筋)在图纸上完成梁剖面图的绘制。教师参加各任务组的检测,并对学生个人进行单独指导。
4. 教师听取学生成果汇报,指出其中错误之处并给出相应修改意见学生则进行记录、整理、归纳各人意见,形成报告。
4.1 学生进行改错,重新详细会审,进行图纸变更,重新完成个人任务,而后再次汇总。教师参加各任务组的检测,并对学生个人进行单独指导。
4.8 教师听取学生对修改后的内容进行汇报,指出其中错误之处并给出相应修改意见。
4.9 总结本次课的内容:梁的计算及绘图要点总结 。
4.10 布置下次课内容:对所设计的梁进行钢筋放样。
5 结语
《建筑结构》作为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应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多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我们还将继续探索、总结适合我国高职教育形势的《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方法。相信通过进一步对该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对推动其他课程建设以及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和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熊森.高职《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探讨,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19-80.
[2]史华.高职建筑结构类课程与平法技术整合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9(11):28-29.
[3]黄丽华,白俊.监理专业《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科技创新导报,2010(25):1 1.
[4]杨宁侠.浅谈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改革,山西建筑,2010,3 (1 ):204-2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西部农村地区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浅谈下一篇:大学英语教学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