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下的地理新教材,一改以往传统教科书的面孔,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为学生学会学习创造了广阔的空间。该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回顾一年多的教学,我对新教材的教学有了很深的体会。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变传统教学为“探索――发现”式学习
传统教学,教师在课堂上经常采用教师问学生答这一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学生来说,自主学习的空间太小,久而久之,学生只会被动思维,甚至形成思维的惰性;新的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积极参与和学习的亲身体验,变“师本”教学为“生本”教学即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怎样,最重要的是看课堂上全体学生是否真正“动”起来,“动”的程度如何,是有效的“动”,还是雅效的甚至是被动的“动”。在这个过程中,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充分探索与思考,积极主动的参与认识的全过程,从而发现问题。探索的方法要注重过程性,而不仅仅指向结论,能让学生操作的,总结的,发现的绝不由教师代替。
当然,为了使学生的探索与思考避免盲目性,课前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前预习是为课堂上的集体学习做好准备,如阅读课本完成学案和知识梳理、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对课本插图的初步认知等等,为了达此目的,我对所带的班级进行了分组,分组时注意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位,这样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有备而来,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更是思维活跃,影响着身边的同学并带动他们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探索、展示等活动中。形成生生互动,合作交流的氛围,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加强能力培养,让学生会学
读图能力培养:地理课本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书中有许多各种类型的地图、图片和地理图表等等。这许多图、画、表和照片,大部分插附在课文之中,小部分插附在课文之后,如何用好图并让他们发挥作用,就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看图说话的能力。高中地理新教材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设置了案例、活动内容,增加了图幅,这一变化十分有利于在教学中开展看图说话活动。如在必修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内容的学习时,我充分利用了课本中的插图,增加了从春分日――夏至日、夏至日――秋分日、秋分日――冬至日、冬至――第二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的规律,还画板图使学生理解其动态变化,学生就可以就图说图,理解知识,达到记忆的目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因教学内容而异,确定读图说话的方式,如同桌间的、小组间的或师生间的,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想象,使他们主动参与交流,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读图的技巧,轻松学习。
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力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地理课涉及到许多可供学生直接感知的内容,如板图板画的展示,地图册与课本插图的阅读,教具与仪器的演示,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月球圆缺的变化、地域文化的差异等等),都可以作为观察的内容,学生通过观察就可以达到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目的。
记忆能力的培养:地理学科毕竟属于文科,要记忆的知识有很多。怎样记忆更有效?我认为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优美的语言,才能做到上课时简明扼要,及时归纳,使知识点凸显在学生的脑海中,如在讲“日界线”时我引用“一对孪生兄弟在由西向东形式的海伦上过日界线时出生,为什么弟弟的生日反而比哥哥的大?”的例子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带着好奇心去探究,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还记得牢;其次上课时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引入诗歌、成语、地理小故事、国内外热点新闻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如在讲“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时,我引进了诗歌:“纬度基本,带状分布\03 9,三低四高\高向低流,形成风带\东北、东南,信风不同\40~ 0(度),盛行西风\极地东风,常年吹送\信风西风,十分重要\气压风带,南北移动。”
三、充分利用与开发教学资源
教科书、课本插图、地图册、教辅尤其是按地理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综合分析、案例研究、地图和数据表格等,这对探究性的问题起到了指导作用。在灵活运用现成教材的基础上,更需挖掘有关教学内容。将一些教学内容加工转化为探究性问题。如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一节学习中,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人为原因分析时,教材中提到“人类长期农业生产过程中,黄土高原大面积的森林、草原被毁掉……”至于为什么破坏?有什么后果?学生也没有深究,教学中我采取了设问方法引导学生去探究,学生最后归结为人口增加导致了恶性循环,既有趣又有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重视小组合作学习
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更有益于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也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集思广益,参加讨论的学生,不必考虑自己的见解是否正确,是否恰当,讨论不由老师支配,也不是由少数几个学生唱主角,而是要求全体学生平等的参与其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参与者。如在必修2“地域文化”一节的学习中,每个小组同学依建筑、民俗、服饰等展开讨论,特别是不同地域建筑风格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西方建筑风格对人的性格的形成、不同民族服饰与地域文化的差异等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讨论激烈,记忆深刻。这样的讨论与交流,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能力,非常值得提倡;当然合作学习中会出现“争执不下”的现象,这很正常。教师应教给导学生一些沟通的技巧,如批评时对事不对人,描述自己所了解的内容,不急于对别人的观点做出判断,进行角色转化,去除自我中心,整合不同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建立相互制约的奖励机制,对小组成员的表现做出及时的评价,奖勤罚懒。
新教材,新课改,以他独特的魅力让我们地理工作者为之努力,“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教师必须意识到这种需求,并积极、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角色,新适应新时代对地理教师的新要求。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下一篇:浅谈高中语文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