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伴随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道德观提出新的挑战。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增多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通过大学生上网状况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主要网络行为特征,从正确看待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以及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实现当代大学生健康而全面的发展,使大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网络道德观。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网络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 -0248-02
一、大学生上网状况问卷调查数据及反映的现状
网络生活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的一种普遍生活方式,据调查显示,上网排在高校学生课余时间喜欢做的事情的第四位,但却是 4.2%的学生日常获取社会信息的最主要渠道。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和利用网络。对于“上网的主要目的”,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搜索信息、查阅资料”、“了解新闻”和“观看影视作品”。大学生中,用手机上网的人数占到了84.5%。使用微博的人数占到了44.1%,登陆微博的目的主要是“浏览动态或随便看看”和“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更新状态”;认为微博吸引他们的原因是“更方便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更快捷的发布和获取信息”。高达85.4%的学生参加了网上的圈子、小组、群组,而且大多数都参加了3个以上的网络群体。加入网络群体,11.2%的学生“浏览群组公告或群中其他人的发言、发帖”;31.3%的学生“自己发帖或参加群中的讨论”;20.5%的学生“把群中的发言、发帖转到自己的博客、微博或其他网站、群组”;1 %的学生“发起或参加群内组织的线下活动”等等。由此表明,网络生活已经逐渐成为高校学生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
伴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大学生已经成为使用网络的重要群体之一,网络日渐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已对大学生越来越具有吸引力。网络毕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的迅速发展在对大学生开阔眼界、拓展知识领域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严重地冲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网络上很多不良行为、思想信息致使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甚至一些大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毋庸置疑,网络给大学生的道德观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表现
1.道德个人主义、相对主义盛行
由于大学生在网络中摆脱了现实社会的管理和控制,使其往往有一种为所欲为的冲动,个人主义倾向日趋严重。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等特征,使大学生处于一个完全虚拟的世界中,使大学生更容易雅拘雅束的放纵自己的行为。网络是一个真正自由、“民主”的地方,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和逻辑做任何事、发表任何观点。网络的高度自由尤其容易使一些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受到影响,放纵自己的行为,忘记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角色,淡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此外,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和网络信息优势,大力倾销自己的文化,宣扬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和“人权”。他们妄图把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渗透进发展中国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掌握着世界上过半的信息资源,他们千方百计的向大学生宣扬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和资产阶级腐朽的生活方式,鼓吹绝对个性自由,宣扬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这些都给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带来不良影响,模糊了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也使道德相对主义在当代大学生中盛行。道德相对主义主张雅视道德的普遍性,将个人视为自己道德行为正当与否的唯一判断者。这样,大学生往往按照自己的思维和逻辑说话做事,很容易导致个人至上。互联网逐渐成了一个彻底“民主”的地方,一个可以完全滥用自由权利的地方。
2.网络法律意识淡薄,道德行为失范现象严重
大学生在畅游在自由、随意的网络虚拟世界中,雅疑脱离了现实生活中法律的约束。如果大学生缺乏高度道德自律,就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完全不顾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对自己的约束。网络世界异彩纷呈,大学生身处其中难免产生错误思想和意识,进而导致大学生网络违法和犯罪行为的产生。正是由于网络法律意识淡薄,有些大学生甚至利用网络弄虚作假,网上不文明行为在大学生中大量存在,道德行为失范现象严重。诸如模仿黑客攻击他人计算机、非法侵入他人计算机系统、在网上任意散步谣言等屡见不鲜。这些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现象都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网络上那些凶杀、暴力、色情、诈骗和某些侮辱性言论等必然会侵蚀大学生的思想灵魂,有的甚至利用网络高科技手段进行各种犯罪活动。大学生如果没有健康的网络道德观、正确的网络法律意识,加上大学生缺乏坚强的控制毅力,网络文化中长期存在的那些不健康的违背公民道德规范的垃圾文化和互联网上汹涌而来的夹杂着许多色情内容的信息,都会导致大学生精神受到损害,道德行为失范现象加重。
3.人格冲突明显,道德人格扭曲
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受家庭和社会环境影响的发展过程,它是环境和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然而,长期沉迷网络社会,使大学生逐渐迷失自我,在现实中反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现实的思想交流逐渐被忽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疏远,大学生甚至会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产生抵触心理,逐渐导致个人孤僻、冷漠,最终造成人格障碍。此外,大学生与他人之间的情感沟通日趋淡薄,内心易变得枯燥而空虚乏味,慢慢地失去了对现实生活的自信心和热情。不可否认,网络的开放性的确与大学生崇尚个性自由的心理相吻合,但是,如果大学生不能运用妥善的方法处理好网上和网下的关系,对自己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的道德要求不一致,实行双重道德标准,扮演双重角色,那么长此以往就很容易导致大学生人格分裂,最终将会对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产生很大的障碍,导致道德人格逐渐扭曲。
三、促进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途径
1.高校通过开设网络道德课,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观教育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计算机和网络课程中,基本不涉及网络道德观问题。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所讲内容同样不涉及网络道德观这一新领域。所以,高校应积极开设专门的网络道德观教育课程,通过网络道德教育,使大学生能够以正确的道德观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的主要渠道,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引导学生了解与掌握相关网络知识及网络道德规范,使学生对于网络的利弊有一个较为全面而准确的认知,加强学生对各种网络信息甄别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运用网络的正确态度,培养学生正确和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此外,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大学生如果缺乏道德自律,很可能会出现道德失范行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强化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自觉遵守网络道德,提高自身思想觉悟和辨别能力。引导学生建立一种道德内省机制,增强道德责任感。此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倡导网上道德自律精神时,应着重要求大学生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要求自己,不传看有害信息,不乱发有害言论,不做侵害他人正当权益的事,不过度沉迷网络等。
2.辅导员和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网络知识,正确引导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
教师和辅导员应首先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和掌握各种网络信息,同时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具备高尚的网络道德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作大学生的表率和榜样,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高校要加强和规范教师与辅导员的上网行为,保证教师和辅导员对学生上网的正面导向作用。此外,教师和辅导员应尽可能了解学生的上网动态,发现不良网络道德行为应及时阻止,并且通过耐心细致的讲解与教育,最终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3.通过校园网、学校社团组织等宣传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互联网上信息混杂的现象,迫切需要高校加强校园网的建设。高校在建设校园网的网站时,要精心设计网页内容,根据学生兴趣爱好,提供学生所需信息。要以高雅的文化、富于吸引力的内容引导学生远离不良信息的毒害。当然,没有访问量的网站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校园网的网站建设可以通过优化学习、就业、交友、心理咨询等大学生感兴趣的、能切实为学生服务的内容来凝聚大学生。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这一独特的阵地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道德观教育,远离不良网站的影响。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能够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化,校园网要引导学生在网络中吸取优秀、健康文化的营养。校园网的网站建设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优势,以此抑制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利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控制有害信息,过滤不良网站
高校可以通过加强技术研究,以技术手段控制有害信息的传播。通过在计算机内安装某些实用软件来检测各种网站、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室的有害信息,最终还校园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空间。此外,高校的网络管理部门要加强网络监控和管理,通过阻截不良网站、跟踪学生在网站的发帖情况、限定学生上网时间等手段,防止有害信息侵蚀大学生思想,进而防止大学生不良网络道德行为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张文杰,姜素兰.网络发展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2).
[2]范笑仙,刘东锋.网络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及应对[J].黑龙江高校研究,2001,(1).
[3]王凤君,赵俊,李北星.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8,(9).
[4]李永萍.浅谈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J].消费导刊,2001,(11).
[5]朱玉泉.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及对策分析[J].河北职业技术学报,2001,(1).
[ ]罗海英.论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2005,(2).
(责任编辑/范秀利)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数学教育多学科融合的思考下一篇:浅议新时期高校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