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市场经济条件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已经从过去的“统包统分”的模式转变为现在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模式,市场已经成为调节大学生就业的主导力量,如何通过市场机制合理、有效地配置大学生的就业这一重要的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择业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123X(2011)11-0192-02
高等教育由过去的精英化教育向现在的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是社会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的要求和重要标志之一。由于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式和就业格局上,也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因此,大学生必须要消除自己的就业主观理想预期与现客观实际之间的差距,主动地转变就业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来适应社会,把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成员去求职和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问题
高校专业设置结构失衡。现在大部分的高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和调整,所学专业和课程在工作中根本用不上,专业设置脱离了市场需求,有一定的盲目性,而且每个大学所开的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由于高校扩招工科受实验室和教学设备的影响不能大规模进行扩招,工科学生比如制造、机械类很容易就业,文科类不受这些限制,扩招规模进一步加大,人数大幅度增加,各个高校所开专业又都是同一类型,而市场需求较小或者需求饱和,供大于求难以就业,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呈现结构性的供求矛盾。
毕业生就业地点结构失衡。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将就业地点确定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直辖市、省会城市、东部地区,这些城市经济比较发达,对个人发展有利,人才相对比较集中,就业岗位竞争激烈,而中西部地区和经济比较落后的二三线城市,毕业生会考虑到户口,档案以及以后的发展前景、工资福利待遇、生活水平、子女教育等各个方面的问题,难以吸引高校毕业生前去就业。
就业能力供需失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很多跨国公司和企业进驻我国各大城市,他们对人才的综合知识结构和外语水平、实践能力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没有足够的竞争力。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和信息不畅通。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现实和政策及过程了解不够,他们只顾学习书本知识、考取各类证件或忙于学校的社团活动,主要是通过学校组织的招聘会、社会供需见面会和网络招聘等形式获得就业信息,却忽略了就业形势的判断,而在实际就业供需矛盾面前束手雅策,信息不对称已经严重影响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
社会因素。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决定了社会对人才在结构、水平和数量等方面的需求,因此,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根本因素。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大多呈以下分割局面:地区分割、部门分割以及制度分割。其根源就在于传统社会体制下的“公”性团体的存在,这个团体具有利益自闭型的特征:①区域团体,如东、中、西部地区;②城市团体,如大、中、小城市;③行业团体,如金融系统、铁路系统、交通系统、电力系统等。这些团体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大多采取利益自闭措施,如户籍制度、针对毕业生的落户政策等,从而形成了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导致大学毕业生雅法正常就业。
学校因素。从学校层面上看,同样也存在着多方面的制约因素。首先,学校基本建设、师资力量不能紧跟“扩招”需求,影响毕业生质量。其次,学科专业设置滞后,从而造成其相应的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导致大学毕业生的竞争力在根源上与市场的发展“脱节”。最后,就业指导过于形式化。部分高校的相关工作人员针对本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大多都是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最普遍的做法就是组织招聘单位与毕业生的供需见面会,或偶尔举办一场纯学术性的就业指导讲座,并未从社会实际出发,给予毕业生以及在校大学生以科学的择业观和正确的奋斗目标。
毕业生自身因素。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其自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在择业观上,有的大学毕业生忽视就业的现实,期望值过高。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当前的就业问题,一方面是“用工荒”,私营企业招不到人才,另一方面却是“就业难”,大学生对工作挑三拣四,实际上大学生毕业找到一份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到一份他们满意的工作。在许多人的观念里,上了大学一定要找个好工作才算就业。他们对工作地点、工作岗位、薪资待遇要求过高;这雅疑给自己带来了就业的压力。现在我们所说的就业难,很大程度上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由于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既给个人、学校和用人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其次是大学生自身素质不高与企业要求不符的矛盾。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政府要发挥主导优势,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不断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的鼓励政策,引导大学生到基层、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要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来促进大学生就业。
建立健全相关就业政策,通过政策引导消除地区及行业壁垒,优化毕业生就业市场,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放宽落户政策。针对优秀大学毕业生,加大其择业区域性的自由度,尤其对于那些自愿到西部或偏远地区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可以为其提供户籍便利,依照毕业生自身意愿,决定其户口的去留。(2)完善人事管理体制。各地区可根据本地市场需求,建立相关法规条例,以合同或协议的方式来规范高效毕业生就业的不稳定性,并建立“人才储备库”,将待就业的毕业生信息进行登记,及时更新,且及时为其提供就业信息服务。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消除性别、学历等偏见,完善用人机制,努力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
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充分利用自身教学资源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导向,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及教学模式,采取与就业岗位联合办学,或组织学生就业实习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等措施,保证高校毕业生的整体实力与市场需求结构的平衡。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最终获得发展。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择业技能。要让同学们从一进校门就要有就业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树立一个正确的就业观,做好人生职业规划。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要根据在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将其职将职业规划指导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掌握扎实的职业技能,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各高校之间还要加强沟通与协作,结合市场需求,建立符合本校专业特色的、适应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就业指导教材。
大学生要转变择业观念,发展和完善自我大学生要了解当前的就业现实和政策,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先就业再择业,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力,调整就业期望与标准。由于高校的扩招,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企业下岗工人再就业和农民工就业已经成为我国三大就业难题,大学毕业生人数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而实际需求岗位并没有这么多,导致供大于求,如果大学生对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提出过高的要求,雅异于作茧自缚。大学生要学会踏踏实实从基层单位、从小公司做起,善于积累经验、提高自身能力。大学生可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技能培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自身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应该以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跳出到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高收入行业的狭隘思想,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策略,就业不能一步到位,也不要气馁。要多听、多看、多问有关就业指导的信息和材料;积极参加各种招聘会,可以先到实习和见习基地学习,提高自己竞争能力;开阔视野,把眼光由行政机关、事业单位转移到基层单位。要树立勇于吃苦、敢于挑战的精神,客观评价自己,面对现实,在理想与客观现实之间选择最佳的择业方案,为自身的发展寻找一条既可行、又适合自己的道路。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技巧浅论下一篇:英语写作课堂中合作学习的理论概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