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运用自己智慧,保持课堂的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既要让自己融入课堂,又要让自己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如何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创造的积极性,这便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几个误区,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存在误区 有效施导
在新一轮课改中,大凡老师都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理念,但在具体实施新课程中,不少老师却有失偏颇。《新数学课程校准》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老师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为了达到这一标准,很多老师注意到应该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但是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致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走出误区有效施导。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普遍存在的误区
《现代教育学》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职能也作了明确阐述: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从目前教育现状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普遍存在以下几点误区:
1、鼓励引导学生发问,却忽视总结提高。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断鼓励启发学生提问,由于怕伤害学生自尊或者怕打消学生发问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很少进行及时的总结。这样只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筛选,或对重要问题学生没有提出教师也没有补充,只会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有些甚至是跑题偏题现象。
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没有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地学习。不少老师错误地认为:新理念下,数学教学不需要教师的引与导,什么知识都应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探讨。现阶段小学生各方面素质还尚未成熟,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不断的提高,因此要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但是教师不能脱离岗位,让学生自由发挥。
3、支持学生创新,却没有正确指导学生创新
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很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面对学生思维越出正常的轨道时,教师不敢往正确方向拉引,生怕别人议论为是“穿新鞋走老路”。针对这一问题,小学生思维可以任意的扩展,创新在这种指导下,也成了遐想。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效施导
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现代教学虽然倡导学生独立自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但并不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主导整个教学过程,我们的课堂才会彰显生命的活力,走向民主、和谐、高效、优质。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究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应如何有效地施导?这里笔者结合实践谈谈自己几点认识:
1、重视培养兴趣,创造愉悦学习氛围
心理学观点认为:“一切智力方面的因素都要依赖于兴趣”。“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这观点表明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学生对学习数学有兴趣,能够唤起求知欲,且能够顽强的地去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积极进行思考与探索。数学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这些积极性,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每次新课前十分钟,是学生求知欲最高的时候,因此我们可以在这段时间里,用各种方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时,教者可以首先组织一次师生“竞猜”活动:依次由学生任意列举一些整数,大家来判断它们能否被2、3或5整除,看谁答得快。结果每次都是老师取胜。老师的“神速”判断使学生大惑不解,好奇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要知道老师的“妙法”。教师顺势引入新课:“能被2、3、5整除的数都有一定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来判断就会迅速而又准确。这节课,我们就专门来学习这个内容。只要大家认真学,以后一定能胜过老师!”教学中,我还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一个数学故事,或介绍一位数学家,或出一道趣味数学题或提出一个使学生感到疑惑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注意,使他们在兴趣盎然的心理氛围中,跟着老师进入新知的探索学习过程中。
2、提倡自主学习,适时设置悬念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适时调适教学策略,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自主进行学习,在操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认识水平,打破学生暂时的认识平衡,引发认识冲突,制造悬念或矛盾,使学生为寻求矛盾或问题的解决方法而发问。如在学生学了“比的后项不能为零”的知识后,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观看学校组织的篮球赛,有学生在欣赏完后向老师提出:“球赛中的比分与我们学的有什么不同”?在师生对这一问题的共同讨论中,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
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或延伸。因此,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就要靠教师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或共同点上去充分展开思维,探索规律。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总结提高
培养学生解题能力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学是要让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学生是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思考、体验,在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的。学习的效率与成果如何,一般通过练习可及时反馈,通过反馈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并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总结。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要将过多的自我表演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动手操作、思考问题、口头表达、发现问题,凡是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暗示,教师要善于根据练习反馈中存在的问题精讲,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现行教材的思维训练题是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的延伸,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的延伸,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体现在启发、诱导和个别辅导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第十一册中教学比的应用这一课时,在学生求出了玉米地的面积与大豆面积的比为3:2后,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3:2的概念,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进一步问学生:& uot;你们看到这个比,能联想什么?& uot;在学生回答出:玉米的种植面积是大豆的多少倍?大豆的种植面积是玉米的几分之几?玉米的种植面积是总面积的几分之几?大豆的种植面积是总面积的几分之几?在这过程中,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尝试,教师则始终处在& uot;导& uot;的位置,学生那怕是有一些误差,也是可取的,使学生真正感到师生间的平等、民主与合作。积极参与、敢于尝试,形成广阔的思维空间,提供灵活的思路选择余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艺术,保持课堂高度地灵活性和开放性,既要让自己融入课堂,又要让自己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真正意义上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