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累好素材,长于训练,授之以“渔”,让学生参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能写善改,并做到持之以恒。如此,学生的写作能力必定能得到提高。
一、积累素材,丰富训练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没有积累到大量的素材,没有好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即使对写作再有兴趣、爱好,那也只能“干瞪眼”,也是写不出好文章。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写作训练的前提。在这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积累素材。1. 从课文中挖掘素材来丰富训练。学完课文后,有针对性地布置小作文,不仅能巩固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能有目的地进行写作训练。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挖掘出隐点、续点和触点进行扩展、接编和改写。2. 要引导学生多读感兴趣的有益自己心灵的各类书籍,应当根据课程标准规定阅读的名著向学生推荐,让学生自己课外安排好时间进行阅读。还可以推荐《杂文报》《语文报》《语文世界》《智慧背囊》《读者》《青年文摘》等刊物。做好读书笔记或读后感。只有当学生写时有材料,落笔有文采,在写作时才能气定神闲,从容为文,就不会出现“大多数学生最怕作文,不少学生在作文课上冥思苦想,总提不起精神,以至于抱着应付老师的态度去编故事凑字数”这一症结。
二、留心生活,善于观察
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中学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由此可见,若要提高写作水平,须先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包括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
从作文角度说,观察就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认识自然或认识社会现象,从中获得写作的材料。观察的过程,便是积累材料的过程。可以这么说,学生缺少的不是生活,而是对生活的体察、感悟。任何一个名家,雅不是对生活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感悟。鲁迅先生之所以写出有战斗力的文章,就是因为他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有着独到的观察视角,体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才能写出《呐喊》《彷徨》等一系列文集。作为教师就要提醒学生多留心生活中的点滴事情。比如日常起居,师生交往,邻里亲情,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并把每天的观察、感悟都用文字记录下来。要让学生摆脱一写作文就是要写“重大事情”,让学生明白作文完全可以从生活当中撷取一朵浪花,就是很好的创作源泉,这样才会言之有物,才能真正摆脱“假、大、空”的作文现状。
三、教以方法,授以技巧
有了丰富的素材,怎样表达,怎样写,解决了“米”的问题,就要解决“炊”的功夫,否则,再好的“米”也会煮糊了。这就要求老师对学生在写作方法和技巧上作具体指导。
(一)审题立意。强化审题意识,明确立意是作文成败的根本立足点。我们现在常见是三种命题形式。即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具体地讲,命题作文要善于抓题眼;话题作文要吃透话题内涵,直击话题的内核,触击自己最深的感悟;材料作文要根据命题人所提供的材料类型去准确解读。在此基础上确定立意和主旨。在立意上要达到鲜明、新颖、不落俗套、深刻。
(二)巧拟题目。“花香蝶自来,题好文一半”。 好的题目可以概括全文内容,可以体现全文的思路,可以蕴含文章的主旨,可以表明全文的特色,能给人以清新脱俗、耳目一新的感受,能一下子就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激发阅读的兴趣。具体可以尝试从以下角度入手做好命题:1. 活用词语。如:《勤俭,从这里开始》。《揣好梦想上路》等。2. 妙用术语。如《真空下的加速度》《拍卖道德》等。3. 借名拟题。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淡妆浓抹总相宜》等。4. 反向运用。如《真想做个后进生》《渴望停电》等。5. 善用修辞。如《树的“叹息”》《地球就诊记》等。
(三)语言表达。首先,语言要通顺。这是对作文语言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求语言运用规范、准确、连贯、得体,读起来文从字顺,通畅流利。其次,语言要有文采。这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提出的高一层次的语言标准。或是词语生动,或是句式灵活,或是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或是文句有意蕴,这些都是有文采的表现。
责任编辑 黄日暖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美国治理学生顽疾的方法及其对我国高校的启示下一篇: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