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如何将高一、二现代文阅读教学与高考备考相结合?要有立足教材,为高考备考的目标意识,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意识 能力 阅读教学 高考
在语文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所占分数比例大,学生失分严重。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够提早在高一、二将这个部分的教学与高考备考结合起来,那可能会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 因为阅读能力不是单纯的技巧问题,需要长期阅读实践的积淀,也就是要有“阅读过程” 的支撑。那么,如何将现代文阅读教学与高考备考相结合?
一、强化两大意识
(1)明确的教学目标意识
教学要有前瞻性,从高一起,就要对高中三年有一个通盘的考虑和计划。首先要明白,高考现代文阅读“考什么”。根据考纲把阅读部分的训练分成三大块(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共九个专题(见《考试说明》)从快速阅读、总体把握、精细筛选、概括阐释、准确表达等方面严格要求,有意识制定阶段性教学目标,使学生形成阅读到应试的能力转换。
心理学实验启示我们:仅通过一二节课的教学是不能充分学习一种思维技能的,只有长期的学习才会掌握一种思维技能。因此,我们认为在一个较长的时段内有目的性地培养一部分阅读能力(而非全部),并使这些阅读能力在层次上得到提升,这样就可以根据设定的目标,重新调整教学内容及顺序,使教学目的性更加明确。这种做法更能让教师清楚自己要干什么,然后思考该怎样干,从而去钻研教材,钻研教法,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如高一上学期现代文阅读能力主要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分别对应每个单元的编排,如第一单元的重点是“揣摩语言”,第二单元是“理清思路”。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移到第一单元,并且作为学期教学重点,这时期可进行经常性的速读训练。具体操作是通过速读,着重从两个方面把握文章,一方面是树立文章的架构观念,包括事件的经过、作者的思路、论述的对象等;另一方面树立文章的“色彩”观念,包括表达技巧、语言风格、意境内涵等。通过这两个方面的结合,从宏观上感知全文,从总体上把握内涵,为详细分析打下基础。高一下可进行“揣摩语言”、“概括要点”的更高能力层次的训练。
这些阅读所需的基本策略,被分散到现代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成为课堂教学的能力目标,而整个现代文阅读教学便围绕这些目标有序展开。
(2)巧用教材的意识
走出“离本不离纲”的误区。现代文阅读的技能技巧,以及带有规律性的捕捉有用信息的方法理论,都会在课文的教读中有所体现。平时教学不到位,考试时解题便觉雅从入手,所以,对于课本教学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好课本。有些教师提倡把教材既作为讲读范文,又作为训练材料,把讲读课上成讲读与训练的结合课,不失为一种高明的处理办法,做到既不离“本”,又不离“纲”,学生平时训练有素,知识的迁移能力强了,应试的能力也就强了。如《故都的秋》,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这一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文章之一,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篇章。学习本文对散文阅读有着示范的作用。我要求学生从文章的全局入手,严格按照“循路――入境――悟神”的步骤,快速浏览课文,把握主旨。
一是循路。迅速勾划出各段关键性的词句,概括段意,理清文章脉络。文章为三个层次 (寻秋――尝秋――赞秋)。
二是入境。写景状物的文学作品,重点理清文章的写景层次进而品味景物意蕴。五幅图画凸现秋之神韵。
三是悟神。前面的“循路”“入境”都是为“悟神”服务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体会作者的情感是如何蕴藏在细腻的景语中
总结规律:写景状物文学作品的整体把握,在阅读中要理清作者借了什么景或物,抒了什么情,这个情是怎么抒发出来的。如果每一篇重点文章都能如此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阅读能力应该说能提高到一个新层次。
二、培养三项能力
(1)确认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一篇文章传达给读者的信息纷繁芜杂,在阅读时要掌握其要点,能提取有用的信息,形成正确的判定。往往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教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另外,整合的方法主要有中心主旨句移用法、关键语句或中心词组合法、综合分析――条分缕析法等,平时阅读多进行提取文眼、线索,或归纳段意、论点,或压缩语段等的训练。
(2)质疑问难能力
阅读能力中最重要的就是质疑能力。这要求教师应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率先示范,使学生由模仿而逐渐形成独立的质疑能力;即从纷繁复杂的问题中用心提取出“核心”问题,引领学生去质疑答疑,从而落实文本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课堂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由“问我”变为“我问”,由注重理解接受转向注重自主思维,答疑时不囿于答案的唯一性,而把目光聚焦到得出答案的过程上。
(3)评价探究能力
读者在阅读后会对文章内容、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表明自己的看法,形成对阅读对象的评价,它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这种开放性题目越来越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所以平时课堂上教师可有意地变换字、词、句、篇,让学生去变异比较,在比较中体会作者命题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的艺术匠心。平时经常性地开展影视评论和读书评论等活动很有必要。课本中一些有鉴赏价值的文章,不应是教师一讲到底,而应让学生自己读,加上适当点拨,让学生自己分析品味,精研脉理,探幽发微,并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形诸文字,再通过讲评,反馈调整,反复训练,形成能力。
由此想说明,现代文阅读不是什么坚不可摧的堡垒,只要有了基础、方法,任何问题都会化难为易,大家不妨一试。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资产评估后续教育相关问题探讨下一篇:优化英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