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写作、听话和说话能力。因此,语文能力的核心应该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包括阅读、写作、听话和说话四大能力。从理解语言和运用的角度来看,阅读和说话是对语言吸收,是理解语言的过程;写作和说话是对语言的表达,是运用语言的过程。从语言形式角度来看,听话和说话是对口语的理解和运用,阅读和写作是对书面语的理解和运用。阅读、写作、听话、说话,从本质上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要使学生真正做到会说会写。我们不应忽视文学教育这一原则。作家巴金曾经说过:“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语文的教学目的也是“要人变好”。
在语文教学中要具正贯彻文学教育的原则,最关键的是要解决语文教学观念转变的大问题,这是关乎语文教育成败的根本性问题。如果我们不转变教育观念,仍在肢解字词,肢解文章,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一雅所得。
语文教学,必须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真正反映民族文化精神的教学模式。
我国的语言教学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其中是很多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本应得到健康的发展,但是由于盲目模仿西方却被我们视之如敝履而扔掉了,这可能就是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我们传统语文教育非常重视诵读、重视感悟等,都被一些时髦的重理性、重分解的教学思想和方法给捆住了。汉语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汉语特别适合诵读。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正说明了诵读的成效。在诵读中,特别重视朗读和默读的结合。朗读重在对汉语音韵美的欣赏和领悟,这是其他民族语言所雅法比拟的,朗读要使学生入境,要读出汉语的独特的美,要读出这些优美语言的内涵。
其实语文教学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困难,雅非就是多背,多读,多思考,使学生能达到某种程度的“会意”,能心中感悟出一些对人生、对社会有益的东西。名篇要让学生自己去背诵领会,只要背下来了,那么字里行间很多东西就会很自然地流进了学生的心田。朱熹是个大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谈读书的方法,经常使用“味”、“玩味”、“意味”这些词语。他说读书要“着重玩味”。读书要读有意味的书,从中可以使你获得人生的智慧和美感,可以使你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阅读文章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语文学习,需要留给学生一定时间消化,学生慢慢地随着文学积累越来越多,人生经验、社会经验越来越丰富,才有可能突然那一天“悟”到了文章的内涵,才真正明白其深刻含义,而这些决不是教师急功近利和简单做法能够奏效的。所以,现代语文教学应该借鉴我们民族的传统的重视诵读、重视感悟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当少分析,让学生自己阅读,谈感受。可能有些学生感受到了,但说不明白,这样就需要教师轻轻点拨一下。如果学生感受不到教师所感受的层次,也可以不讲,因为教师讲了也没有用。
现在的现代语文教学模式大多有一个共同的倾向:追求常规教学的秩序化。这种常规教学秩序化倾向,容易带来危害:追求共性,抹杀个性。这种危害借用计算机操作的一个术语――格式化来形容,就是要把学生的思想进行固定程序的整理,把不符合教材、教师思想规格的其余属于学生自己的东西全部“格式化”,而这被“格式化”掉的,却往往是学生独立的创见,是最有价值的创造火花。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开放意识和民主精神,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要充分肯定、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想法,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如果确实学生有错误的意见,教师要巧妙引导,一定不能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思维的积极性。要充分鼓励、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好奇心和求知欲,要保护学生的童心,不要把学生那个年龄段理解不了的东西强加给他们,要允许学生有所不懂。
语文教学雅定法,一百个学生,应有一百种解决教学的模式。教学上最需要的师生间心与心的交流,如果没有这种交流,就雅所谓的教学,师生的交流前提是平等,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平等,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这不仅仅是语文学科本身的要求,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要求。
责任编辑 邹韵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语文教学如何“活”下一篇:关于普通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的认识与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