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是学校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题中之义。江苏省吴江市黎里小学以班本课程为载体,充分利用学校自身及社区优势资源,以开设学生感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积极心理品质的各类课程,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发展,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心理健康教育之路。
〔关键词〕班本;课程;积极;心理教育
江苏省吴江市黎里小学,自2003年开始,将心理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经过八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学校“求我养正”的心理教育特色,先后出版反映学校心理教育实践成果的两本著作《心海探航》和《追求理想的自我》。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心理教育名校、江苏省心理教育优秀实验学校、上海心理辅导协会授予的“学校辅导示范校”、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小学和吴江市AA级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进入“十二五”,如何深入开展心理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打下扎实的身体心理基础,我们需要寻找方向和突破口。我校积极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心理教育实践,提出了“以班本课程为载体,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路,将心理教育的重心下移到班级层面,并作为“十二五”心理特色教育的工作重点。
一、 实施班本课程,有利于实现心理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型
班本课程是相对于校本课程而讲的一个新的班级文化生态概念,是由校本课程演化而来的。我们认为,班本课程是以班级为平台,充分利用班级资源,以满足班级学生发展需要为宗旨,由班级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课程。
所以,班本课程是以班级学生为本位的课程,它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成长的心理需要,不但解决班级学生的实际问题,而且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我们认为,实施班本课程,可以实现学校心理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型:
1.由医学模式向发展模式转变。目前绝大多数学校以消极心理学观指导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把主要任务放在矫治学生的心理问题上,其主要职能机构就是学校心理辅导室。而班本课程就是要以班级为平台,将学生心理辅导、心理素质训练落实到班级,落实到学生素质的发展上,而非专业的心理矫治上,这是积极心理学所要倡导的理念。
2.由面向个体向面向全体转变。传统心理教育重个体轻全体,注重关注少数所谓心理问题生,而忽视全体健康的学生。班本课程就是以班级全体学生为本位,以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己任,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文化素养、身心素质、人际交往能力和积极的情绪体验为宗旨的课程,这是积极心理学题中应有之意。目前我校31个班级1320多名学生,每个班级有至少两个课程项目,其中一个室内项目,一个室外项目,安排在校园活动时间,每周安排四次活动。这样以课程的形式,保证了全体学生素质训练落到实处。
3.由知识传授向教会技能转变。我们实施班本课程,不是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知识的传授,而是通过开设各种学生感兴趣的、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在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中,让学生身心得到锻炼,意志得到培养,情感得到丰富。这些课程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各种兴趣和爱好,直接或间接地教会学生心理调节的方式方法。
我们还在每个年级中选择一个实验班,通过“三件好事”、“感恩拜访”和“丰富多样的班级活动”三条措施,探索如何教会学生提高幸福感的方法和技能。“三件好事”具体要求实验班学生每天同伴之间口头交流三件美好的事情,每周在专用记载本上,选择有代表性的三件好事记录下来,并填写一周的心情等级和心理话(画),以此来反映学生心灵的轨迹,探索调节心态的科学方法。
二、实施班本课程,有利于将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落到实处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而且意味着积极的理想追求、较好的社会功能、高效率的工作状态、建设性的和谐人际关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等。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从生理成熟过渡到心理成熟,智力水平不断提高,情感体验不断丰富,知识经验不断完善。在这样一个积极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激发和强化学生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并逐步转为良好的品行习惯和心理素养。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积极的认知品质、积极的意志品质、积极的情感品质和积极乐观的心态。我们实施班本课程,主要目的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强健的身体素质和坚实的心理品质基础。
1.课程的灵活性,能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要。我们的班本课程包括学科类、艺术类、体育类、心育类和古镇文化类等五个大类。目前开设的课程项目有童话与心理健康、绘本与心理发展、古诗文与心理健康、茶文化与心理发展、武术与心理素质训练、跳绳与耐挫力训练、轮滑与感觉统合训练、游戏与心理发展、心理漫画与心理成长、纸艺与智力发展等涉及上述几个门类共30门课程,在丰富学生课外知识、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心智,促进体能的增强和心理品质的提升。
这些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贯穿一个理念:以心理辅导为主线,融合学科特点,切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心特点,从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共性问题入手。课程有详细的活动方案、明确的活动专题,长短结合,灵活多样。如“古诗文与心理发展”课程,就是以与心理因素有关的古诗文为载体进行心理辅导,同时丰富学生的古诗文底蕴;“绘本与心理健康”课程,就是以绘本为载体进行心理辅导,同时引导低年级学生多阅读课外书;“古镇文化与心理发展”课程,就是以黎里古镇特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心理辅导,在研究家乡、了解家乡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丰富学生对家乡的情感;“漫画与心理健康”课程,就是通过心理漫画的形式,展现自己的心理,引导学生调整心态,同时提高其绘画的技巧与爱好。
2.课程的活动性,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我们开设班本课程,不是以传授学科知识为目的,即使与学科教学有关联的课程,我们也是以欣赏、陶冶情操和心智训练为主要目的,如童谣、古诗文、七巧板、珠心算等。活动性是我校班本课程的主要特点,特别是涉及室外的武术、韵律操、轮滑、跳绳、呼啦圈等,不需要空洞的说教,学生在活动中自然起到提高感觉统合能力、调节身心、锻炼意志的作用。
3.课程的针对性,能对学生共性心理问题进行矫治。我们的班本课程,尽力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低中高年段课程有别,要求不同。如针对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我们在低年级进行游戏活动矫治、中年级开展轮滑运动、高年级进行跳绳、摇呼啦圈强化训练等方法进行矫治,尤其是双轮滑和活力滑板,深受学生的喜爱,是对学校进行感觉统合能力训练的有效手段。
三、实施班本课程,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提高积极心理教育的实效性
积极心理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幸福教育,如何引导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正视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化消极为积极,需要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多方力量形成合力。我们开展的班本课程,在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上,动了一些脑筋,想了一些办法。
1.教师资源的利用。教师是班本课程的主要开发者和实施者,我校90多名教师,人人参与班本课程的教学或组织工作,其中31位老师为课程的主要开发者,其余 0多名教师为协助开发者。课程开发的教师有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能有效指导学生的活动。有的课程如“茶文化与心理健康”,对于一位年轻女教师来讲,有点难度,但我们的教师敢于挑战,通过查阅书刊、网络收集信息,教师豁然开朗,觉得这门课程有很多的话题要讲,有很多的心理教育元素可以融合,原先的畏难情绪顷刻消失了,一份方案很快制定出来了。因此课程开发的过程是教师学习、提高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2.学生资源的利用。学生是班本课程的主要参与者和实践者。积极心理学强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投入地学习,能够具有较好的人际协调能力,而要实现这些目标,没有学生对活动的参与,靠空洞的说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从另一个角度讲,学生也是课程的间接开发者,一方面学生可以协助老师收集相关的材料以充实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学生在课程活动中所出现的问题,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以满足学生的需要或解决学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3.社区资源的利用。引入社区优势资源,可以解决学校师资短腿的矛盾。本学期我校在汾湖武术协会的支持下,在三年级开设“武术与心理素质训练”课程,11位校外武术教练每周两次来校指导武术项目,每班一个项目,包括三段刀、中生拳、五步拳、九式太极拳、八段锦和少儿拳操,校园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使中华传统文化在我校得到很好的发扬,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有了可依靠的载体。
实施班本课程,推动学校积极心理教育,我们还处于尝试摸索阶段,其中牵涉面比较广,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还有一个过程,课程如何评价,学生心理品质如何评价,如何不断调整课程项目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期待着这一门前沿性的课程在我校生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王定华.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影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8(上).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黎里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浅谈新课改条件下的班主任工作下一篇:提高初中英语课堂的实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