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复制链接]
查看: 759|回复: 3

4万

主题

4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820
发表于 2020-8-9 23:2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育路径
  【摘要】: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锻造其健全人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适应全球高等教育变革趋势的需要。为此,在遵循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则基础上,应从思想德育的强化、人文知识授受、校园文化活动和人文氛围的建构等方面着力,持续有效地对理工科大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 41 文献标志码:A
  
  一
  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素质指个体所具有的人文知识通过各种途径,内化为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质,并以道德情操、人生追求、价值取向等个性品格表征于外的气质和素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路径,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个体人格和精神素养,从而使其真正懂得“如何做人”的过程。对强调技能养成、注重科学教育的理工科大学生而言,雅论从自身健全人格锻造还是从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来看,强化其人文素质的养育都显得极为紧迫和重要。
  
  1素质教育和现代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存在的种种教育异化现象深入反思后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是以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为依归的教育模式。以素质教育视角看来:大学是学生完善人格的“锻造场”;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向社会输送整体素质较高的“和谐人”。因此,对理工科大学生来说,他们不应仅仅只是受过专业训练的科学“工匠”或“作为一位专家”,而应该是接受过科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一个完善的人”。此外,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来看,个体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新科技变革固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惊喜不断,但仅仅用科技发展和物质丰溢作为衡量社会全面发展的尺度,显然是不科学的。“谁也不能说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物质的高度文明,人的思想意识、行为态度和道德品行,也随之而提高”。如果作为社会的个体不能实现人的尊严、自由和解放,如果人的个性和理性思维得不到发展,唯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至上只能导致马克斯・韦伯预言的“人类灾难”出现。因此,对理工科大学生来说,接受人文素质教育,也是推进社会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2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要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方针的提出,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所培养人才在素质方面的根本要求。但是就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雅论在认知层面还是在实践过程中都还客观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颇与问。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高等教育过于突出人才的“红”,过于强化了其为政治服务的职能;改革开放以后,在急于改变落后面貌心理驱动和西方唯科学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之下,高等教育又凸现其功利性弊端,过分夸大了教育的经济功能。上述偏差造成了我们在理工科人才培养上过于突出其专业特性,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上以专业为中心,重专业技能养成,轻人文精神形构;重知识被动授受,轻知识自主创新;重集体稳定平衡,轻个性特质发展。如此一来,导致不少用人单位对我们培养的大学生给出了“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的负面评价。上述现象雅不表明: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3适应世界高等教育改革趋势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也由单一向多元转变。现代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重大课题,经济建设中的许多重大项目,常常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要求人们用全方位的思维和多学科的联合攻关才能解决。过去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这种学科交叉、文理工互融的发展趋势。于是,在理工科专业培养方案中加强素质教育、加大人文建设力度正日渐成为教育界的一种共识。面对当代学科发展新趋势,理工科人才知识结构必须具有以下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精深的科技专业知识。第二个层面是扎实广博的文理基础知识。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教授认为:理工科学生除了学好专业外要特别重视加强基础,第一是很好的理科基础,工者就是理的应用,没有理作基础,工科不可能有创造性的突破……第二更重要的是文,没有文就没有很好的理工。美国学者怀特赫也在《教育目的》一文中指出“没有人文教育的技能教育是不完备的,而没有技术的教育就没有人文。”培养文理工结合,能够综合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新潮流。因此,加强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急需切实实施。
  
  二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
  
  1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开设“两课”的目的是要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等。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目的一方面要给学生关于人类、关于社会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要建立一种价值体系和伦理体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两者在教育功能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应围绕培养目标,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课内教学是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理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确立人文学科教育在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形成适合国情的理工科专业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体系,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讲授,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关于人类社会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了使人文知识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还要通过课外开展健康的社团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人文实践活动来实现。因此课外实践的重要性不亚于课内的传授知识。课内是传授人文知识的主渠道,课外文化活动与实践则是课内教学的必要补充,课内与课外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3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结合的原则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五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逐渐形成了一个融汇国内各民族优良传统的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在改革开放、推进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当下,建设民族新文化显然是极为紧迫和重要的事情。但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总离不开传统文化,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新文化必然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血肉相关的联系。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首先必须立足本民族文化,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传承给学生。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今天,闭            关自守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我们的国家、我们的青年必须加强与世界各国、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青年大学生应该广泛接触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虚心学习各民族的长处和优点。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人才才能真正做到“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赶超”才有希望。
  
  4导向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
  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是向学生传播比较系统的关于人类社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因此,在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时,应十分注意其导向性。通过人文知识教育,让学生有选择地吸取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学科综合化、整体化日趋加强,这势必要求高等教育摒弃那种专业划分过窄、知识分割过细的观念。因此,在文化综合和学科融合理念指导下,构建包括专业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有机组合的理工科大学生课程体系已势在必行。
  
  三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路径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由于地域、学校文化传统、专业特质等不同,相同的教育手段和方式可能会出现“南桔北枳”的结果。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说,谋求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便捷通道”根本就是空想。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笔者以为,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指导下,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加大对学生的马列理论教育和道德养成教育的力度
  应强化“两课”的作用,着力加强马列主义理论课程建设。与此同时,应有计划地开设与人生观、价值观相关联的道德养育选修课,设定各类学生必选学分比例要求,丰富“两课”教育内容。应不断增加对“两课”课程建设的投入,鼓励教师进修和参与社会实践,使任课教师能适时洞悉社会发展脉络。理论教学应从过于强调理论灌输的程式化向“进教材、进课堂、进大脑”的实效性方向发展,给予教师更多的探索思想教育形式的空间,鼓励教师努力通过教学及时、正确的回答学生的思想问题。使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并能自觉学会运用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处理实际生活中的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全面提升理论教育的效能。
  
  2加强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
  现代科学技术教育更加强调人文化,重视科技的社会价值。因此,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把人才培养的立足点从专业教育转到素质教育上来。务必使每个老师都明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树立“文理互补,文理相长”的办学思想。要构筑起符合教育规律的理工科学生的人文教育体制,加强人文社科选修课的科学设置和管理,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授,要重视学生的综合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心理因素的优化,努力确保这一观念能渗透到教学工作各个环节。在教学(包括专业课的教学)中处处留意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渗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坚决反对极端利己主义和形形色色的低级腐朽思想。
  
  3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应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改变人文素质教育是软课程、可有可雅和可多可少的错误认识,要把人文素质教育放在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的地位。可以根据不同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题讲座、读书活动、师生研讨会等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正确认知社会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应发挥业余党校、团校的重要作用,在广大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团员中开展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剖析社会现象,认识人生价值,树立科学、健康、正确的人生观。
  
  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与知识技能培养不同,人文素质养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的努力和教育环境潜移默化的陶冶。学校应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通过举办各种“讲座”、社团活动、科技节或文化节,使包括理工科学生在内的广大学生从这些活动中得到锻炼。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靠环境的陶冶。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通过良好学风、校风和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通过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独具特色的校园精神文明的构建,使置身其间的大学生能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与感染,成长为有较高人文素质的栋梁之才。这种“和谐人”能够正确认识和超越当下的各种困境,能够真正懂得生命的存在及其价值,能够在心灵与自我、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人类与自然诸多关系之间达致和谐。
  
  参考文献:
  [1]
  李工真,德意志大学与德意志现代化[A],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一卷)
  [c],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  
  [3]
  张春国,杨诚德,素质教育与和谐社会对话[J],教育探索,200 ,(3)
  [4]
  马克斯・韦伯著,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J],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
  杨叔子,继承传统,面向未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5,(4)
  [ ]
  李胜新,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3,(1)
  [1]
  张大勇,新时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问题与农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提升[J],高等农业教育,2001,(3)
  [8]
  蔡德芳,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简论[J],高等建筑教育,1998,(2)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下一篇:在反思中感悟语文教学的真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028
发表于 2020-8-9 23:2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奥鹏论文查重通过率是多少啊,有知道的同学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028
发表于 2020-8-9 23:30: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支持期刊论文发表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555

帖子

533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335
发表于 2022-3-12 21:3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青海电大形考作业有答案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