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上数学课数学教师一个个都唉声叹气:“数学太难教了,我讲了半天学生都没反应,没有几个能参与进来。”的确,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内容繁杂,知识枯燥,学习难度较大。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要靠“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所以在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下功夫,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
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1.让学生多观察
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在教八年级整式的乘除中积的乘方的时候,我就出示了几道题,先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做出来,然后观察结果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自己就总结出了计算法则,参与兴趣非常的高。
2、让学生多思考
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都需要学生多思考。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时,就需要让学生思考如何把一元二次方组程转化为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简答,从而引出消元这个概念。
3、让学生多讨论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一个人并不一定能解决问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解决问题。
此外,教学中让学生多练习、多提问、多板演等都可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
三、重视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通过方法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若教师只是滔滔不绝的讲解而没有学生的参与那等同于对牛弹琴。所以,教师要时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几点做法下一篇:浅谈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