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在“教育强市、教育强镇”的形势推动下,各地各校信息化硬件建设日趋完善。多媒体课室、多功能教室、多样化网站通过校园局域网与Internet连接,已形成初步信息化的网络空间架构。但是如何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教学硬件的优势,如何建设符合校本实际的资源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如果说硬件是高速公路,软件是汽车,那么资源就是货物。高质量和丰富的各类教育资源建设是信息技术教育中软件建设的核心。它能满足教育教学及学习过程的多样化、社会化和主体化的需要。因此极大地发挥及利用学校资源为教学服务是我们当前重任。
一、合理利用校本资源进行中学生物学教学
我们认为在现在以及不远的将来,生物(科学)技术课程应该成为中学教育中的核心课程。这类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青少年的科学技术素养。各校具有不同的地域特点,只有合理地利用好校本资源才能更好地进行中学生物学教学。
(一)校本资源与科学技术的整合
确立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为宗旨的教育目标,通过对中学生进行科学技术教育,使他们在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等方面都受益,综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教育观念,为学习者未来的社会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
学生学习科学与探究科学,为的就是能掌握更多的自然规律与探索科学现象,所以校本资源的利用,必须从学生的自身素质出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学生能了解了自己身边的自然,解开简单的科学之迷,形成对科学的积极态度,这样由浅入深才能让学生感兴趣,为以后的研究作铺垫。
(二)校本资源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把校本资源通过信息技术融入到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就像使用粉笔、黑板、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里是一个“整合”的概念,这就是“校本资源与课程整合”的核心。现行的中学生物学教材很大的不足就是经常会出现一些离现实、离这个时代比较远的统计信息,教学内容明显滞后,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生物学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与信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生物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如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和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这些教学内容比较宏观,离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实际都比较远。因此我们借助信息技术,利用校本资源突破雅法跨越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宏观的地球现象浓缩进教室,把千万年的漫长时间缩短至几分、几秒展现在学生面前。
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利用信息技术把校本资源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网络信息领域。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在教学目标规定的最基本方面都能达到标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价值。所以,将校本资源和中学生物学教学方式进行整合,不但可以呈现一种宽松的研究氛围,还可以努力渗透(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思想。如《消化和吸收》、《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尿的形成和排出》等,让学生通过收集信息--研究信息--整理信息--应用信息--拓展信息的自主探究科学的过程,引导他们从地球环境、资源的形成与对人类的重要性问题的考虑,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科学评价、决策的能力和科学要以人为本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
二、例说校本资源与生物学课程整合的实践
在《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中病毒的知识侧重于形态结构的描述和生活习性的研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利用模型或挂图口授新教材,把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讲述出来。学生的任务是听和看,模型和教具是学生推理的形象依据,缺少生动性、微观性。而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技术,充分展示一般媒体所不能显示的生物生活习性、生理功能,为学生创设身临其生理功能内境的学习情景。于是学生观察到的生物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就从静态直观变为了生动有趣、变化雅穷的动态直观,缩短学生与知识间的距离。这不仅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责任编辑 潘孟良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全员参与”原则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下一篇:信息化教学对提高教员素质的促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