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下,很多课堂教学,特别是公开教学,都可以看到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的确是“动”起来了。但稍作注意,我们会发现存在诸多问题,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如有的把学生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用两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在不需要合作处合作,讨论的问题直白得学生一读就会、一看就懂或通过独立思考完全能自我解决;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教师缺少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合作前缺乏必要的准备,学生没有明确的目的、步骤、方法。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一、建立和谐、民主、共同合作的师生关系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育思想的更新是进行语文课堂合作教学的关键。对学生合作学习,应勇于摒弃“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对自身角色重新定位。教师首先是学习的“合作者”,其次才是“引导者”、“促进者”、“咨询者”。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师观:尊重每一个学生,倡导“思维雅禁区”;真诚对待每个学生,发自内心地欣赏和赞美学生;宽容学生的幼稚,教师要成为学生合作学习上真诚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建立起平等、信任、理解、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合作氛围,为开展学生合作学习奠定基础。
二、精心选择内容,目标明确
开展学生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盲目滥用,一味地追求“热闹”。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教师精心选择。首先每一个合作内容的确定都是一个问题情境的选择。这个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必须是一个新情境,他们不能立即解决,但他们可以凭借以前的知识经验解决;其次,这个内容的表达方便学生通过言语来交流;还可以对一些值得争辩的问题通过合作竞赛的形式去解决。总之,学生合作学习必须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就一堂语文课而言,有许多环节可引入学生的合作学习,如 “新课导入”这一环节往往由教师一言概括,揭示新知。但如果适时引入小组合作进行讨论,让学生从对旧知的复习中发现问题,则显得形式上较活泼,学习兴趣也容易被激发。
学生合作讨论的目标要明确、恰当,便于操作。它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落在学生身上,让学生明确应该干什么,怎么干,通过讨论有什么提高。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正确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出具有启发性、思考性、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个体的主动性以及小组合作的积极性,才能发挥小组这一“学习共同体”的独创性、创造性。
三 、训练合作技能
在许多公开课中,经常看到课堂内出现学生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等形式。但由于学生合作意识较差、合作技能较低,往往导致合作活动的形式化。因此,开展学生合作学习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训练。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时,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可以根据需要,在每一个小组内设立几个岗位,并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如小组内设小组长1人,记录员1人,评分员1人,汇报员1人,观察员1人等。
当然,视组员人数,还可灵活设岗。每人一岗,定时轮换,也可以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不定期地轮换。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实践,人人都有一定的合作能力。这在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体学生参与合作的可能性,提高了学生合作的参与度与合作效率。
四、多给时空,留足时间
为了不使学生合作学习趋于形式,收到实效,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安排也是很关键的。
学生合作时间可长可短,可以把一课甚至几课的时间都让学生进行合作式的探索,互助式的学习;也可以在课堂内让学生就一个问题进行短时的讨论、争辩。但是,学生每次合作学习,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观察、讨论时间与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意见,充分表达思维活动的过程,并与同伴交流,在交流中获得信息。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进行合作延伸。
责任编辑 罗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下一篇:浅议高职院校英语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