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数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教师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学生学得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学好数学呢?
一、设疑激趣,使学生愿意学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奇的东西容易产生兴趣,教师教学时,若能根据教材特点巧设悬念,提出新颖有吸引力的问题,则能创造诱人的学习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使这种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进而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去。例如教学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时,一上课我就以故事的形式设疑激趣:同学们都喜欢听西游记的故事吧,我讲一段给你们听。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这一天,师徒都又热又渴,唐僧师傅派八戒找个西瓜解渴。这一回,八戒没有推辞,而且没偷懒也没有偷吃。不一会儿就汗水淋淋地抱来一个大西瓜。悟空说:“我们有四个人,就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分到四分之一,怎么样?”八戒一听就急了,咧开大嘴嚷道:“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劲找来的西瓜,只能得到四分之一?太少了,太少了, 不行,我得要八分之一,最少也得要六分之一。”听了八戒的话,悟空笑得前俯后仰:“你这贪吃的八戒啊,聪明反被聪明误!”悟空的话有道理吗?这时,全班学生兴趣盎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急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奥妙,教师适时引入新课。这样处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借以创设问题的情境,给学生以悬念,激发了学生想要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使其跃跃欲试,欲罢不能。
二、寓教于乐,使学生活泼学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他们对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针对这一心理持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具,结合身边的生活实际,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寓知识教学于活动中,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对于六年级比例尺的教学,一上课我就拿出一张中国地图问学生:“你能从图上看出广州到北京有多远吗?”学生们都摇头,我接着说:“今天我们学习比例尺,就可以从地图上看出来,大家认真地学,学会以后,我们可以任意量出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进行一次‘环球旅行’好吗?”学生们听说比例尺有这么大的用途,顿时来了兴趣,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这时候,我趁热打铁,指着这幅中国地图提示:同学们,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9000000,即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表示实际距离90千米。那么,你能不能用我们刚学的有关比例尺的知识,结合这幅地图,很快地计算出我们的家乡――惠州与我国经济特区之一,美丽的现代化大都市――深圳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吗?很多学生都抢着说,先量出地图上惠州与深圳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再求实际距离。我马上叫两位学生上来量一量,刚好1厘米,此时,课堂气氛异常浓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惠州和深圳两个城市之间实际距离是90千米。通过刚才的师生互动,学生们不但学到了有关比例尺的知识,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外活动或放学回家,他们果真都拿出尺子在地图上量呀,算呀,进行“环球旅行”了,从而加深了对“比例尺”这个概念的理解及其有关计算的掌握。
三、引导参与,使学生主动学
课堂教学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而参与过程的优化则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达到最佳结合的集中反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探索知识时,经历与前人发现这些知识结论时大体相同的智力活动,并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这一思维过程。因此,要使学生主动地学好数学,教师必须积极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造条件,创设情境,让他们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达到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
如我在教学“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先让学生在准备好的纸上画一个半径为15厘米的圆,剪下并利用圆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出面积;再让学生在剪下的圆上画一个半径为10厘米的同心圆,剪下并计算出面积。这时,告诉学生剩下的就是环形。这个环形的面积怎样求呢?学生根据操作过程很快算出了环形面积。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S环形=S大圆-S小圆。这样,课堂上师生沉浸在“成就”的喜悦之中,既引导了学生经历公式的形成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责任编辑 罗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从教师到教育家下一篇:刍议语文课堂教学的包装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