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

[复制链接]
查看: 792|回复: 2

5万

主题

8万

帖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9561
发表于 2020-8-10 14:4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雅斯贝尔斯语)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在教育出现市场化、功利化倾向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弘扬和培养科学的人文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中学语文教学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资源。作为人文学科的中学语文应肩负起弘扬人文精神的历史重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为“丰富人文知识”、“发展人文能力”、“形成人文精神”的人文教育作出应用的贡献。笔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侧重论述了中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怎样实施人文教育。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中学语文教学 人文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的确立,我们原有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渗透到了教育领域,教师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学习动因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重自然科学,轻人文科学教育成为当今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严重问。忽视人文教育带来的种种弊端日益显露:暴力事件、诚信危机、见死不救、亲情淡漠、尔虞我诈,生活条件与生存质量、物质环境与生命心境之间反差鲜明……,这一切导致人性被异化、主体价值消失。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中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学人文教育状况较之以前应该说已有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联合国计划开发署曾颁布过2004年世界“人文发展指数”(HDI)排行榜,中国排在世界第94位,虽然比以前的104位有所上升,但是我国国民的人文素养还极低,人文教育还有所缺失,这应该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更应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传统的人文教育,特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而今天的人文教育则是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关怀和人文追求,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较好地解决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在教育出现市场化、功利化倾向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弘扬和培养科学的人文主义精神,加强人文教育,越来越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中学语文教学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资源。在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学史上,曾出现像孔子、屈原、司马迁、杜甫、苏轼等一代又一代人文思想家、文学家。从古代孔孟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宝而宝,后天下之乐而乐”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雅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发展到近代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都闪烁着人文的光芒。所以作为人文学科的中学语文应肩负起弘扬人文精神的历史重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为“丰富人文知识”、“发展人文能力”、“形成人文精神”的人文教育作出应用的贡献。
  那么,中学语文教学应怎样在新课程理念下加强人文教育呢?下面,笔者就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看法。
  首先,要努力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很多教师本身缺乏人文素养,是人文教育最难突破的瓶颈!由于教育越来越市场化,教师也在努力使教育成果直接转换成市场成果,却忽略了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塑造人”,即培养人的人格和精神。所以教师人文精神的塑造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基本前提。
  教师的人文素养包括教师的人格修养、精神追求,也包括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涉及的人文内容,包括教育的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的实施方法和手段。只有努力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语文教材、现实生活中的人文教育素材信手拈来,才能用自身的人格来塑造学生的人格,用自身的精神来培养学生的精神,使学生从心灵深处领会人文精神,人文教育才能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
  其次,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实施人文教育。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思想开展语文教学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人文教育素材,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思想,如果我们学习语文仅是满足于记住和理解课本知识,而不是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感悟,就不能从素材中汲取智慧,丰富我们内心的情感,更谈不上人文素质的提高了。所以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突破教材的思维定式开展教学。笔者在教史特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时,讲到作者母亲对他的爱,为了让学生更深的体会这种爱,我给学生补充了作者另一篇写母爱的文章《合欢树》,两相比较之后,学生较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的母亲是如何在苦难的折磨中走完她的人生历程,如何在苦难中默默地承受着命运的重压,正是母亲的这种“活法”,解答了作者怎样生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使他在逆境中更加坚强。然后教师顺势引导我们要“深爱母亲,感受亲情”,要“学会感恩”,课后给学生留了一个作文话题“我与母亲”,让学生去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母亲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抒写自己对母亲的真挚情感。笔者在批阅学生的作文时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动情了,懂事了,开始重新审视母爱,知道怎样珍惜母爱了!又如在讲史怀哲的《我的呼吁》这篇自读课文时,很多教师让学生课外自读甚至根本不提,实际上这篇课文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思想。教师可以通过图片等资料给学生介绍作者和他的敬畏生命伦理学的主张,以及作者文中提倡和呼吁的真理、友好、仁爱、和气、善良等道德原则,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今天,这些原则雅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笔者用此例仅想说明,只要教师多用一点心思,对教材人文思想的挖掘可以信手拈来,对学生而言,情感丰富了,感悟深刻了,也许就可以受益终生。
  (二)充分利用圣贤经典中的人文思想开展语文教学
  于丹曾说过,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顶礼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这就是所谓的“道不远人”。经典中的人文思想如同一颗颗圆润的珍珠,熠熠生辉。让学生在圣贤经典的光芒下学习成长,对教师而言,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笔者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有一个常规,每节课都有三分钟的课前演讲,为了配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我有意识让学生选取圣贤经典作为演讲内容,每次只讲一句话。学生除了要讲清经典句的出处、意思,还要讲它的现实意义。学生选取的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有《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不宝,知者不惑,勇者雅惧”、“过犹不及”等,有《孟子》中的“我善养浩然正气”、“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有《孝经》中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母者也”等,有《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内容涉及到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等各方面。学生阅读并理解这些经典,不仅增加了优秀传统文化底蕴,还理解了圣贤人文思想的高贵纯粹,感受到了圣贤的温度,如同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也许这些圣贤经典中的人文思想会成为学生隐形的翅膀,放飞于所有人心的晴空之上。
  (三)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人文教育素材开展语文教学
   经典代表着历史,而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文教育素材,语文教师要灵活应用。笔者曾在课前演讲的时间给学生讲过一个发生在现实生活中,轰动全国的孝子绑架案,一对在广州打工的兄弟,为了筹钱挽救母亲的性命,在派出所门口含泪实施绑架,目的就是想警方拿出一万八千块钱救母。我给学生提了两个问题:如何看待兄弟俩的犯罪?如何看待兄弟俩的孝心?这是一场情与法的讨论。很多学生认为,儿子孝顺母亲是应该的,是值得肯定的;但孝顺的前提是守法,孝顺不能成为犯罪的理由。通过讨论,学生再次接受了孝心教育、法纪教育,也较深刻理解了情与法的关系。笔者任教的学校和英国的某所学校是友好学校,每年都派师生互访,每次学生出国之前,我都要对他们进行国情、文化、礼仪方面的教育,教会他们如何做一个中国人,如何做一个中国学生,如何与外国学生交朋友等。前不久,日本奥伊斯嘉组织的一个代表团来我校参观并联欢,有部分学生表现出了过激情绪,认为在历史上日本发动过侵华战争,又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略历史,肆意伤害我国人民的感情。笔者结合《夏令营的较量》(著名德育工作者孙晓云1993年发表并引起全国教育界大讨论的一篇报告文学)和学生一起讨论:“我们该如何还原历史的真实,捍卫民族的尊严?如何面对竞争和较量?如何面对来访的日本代表团?通过讨论,师生的民族意识、爱国情怀、忠诚、责任、宽容、理智、友好、谦逊等人文素养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四)创新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实施人文教育
   我们在充分利用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还需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采用其他的教学方式来开展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
   1.以人为本,开展个性教育。个性差异是人性的基本内容。以人为本要求强调和尊重个性,开展个性教育需要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接受情况给予客观的评价,使学生在轻松、自信的氛围中获得学习的乐趣。笔者任教的法语班,不到三十个同学,学生因为家庭条件好,养尊处优,以自我为中心;部分学生由于学习底子薄,听课吃力,自信心缺乏,产生了厌学情绪。作为教师,首先就应了解学生具体情况,调整教学目标,降低难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化人文教育,重塑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与人为善,坦诚磊落的处事能力。笔者在教授《五人墓碑记》,讲到文章中心“激于义而死”时,针对学生中意气用事,出现矛盾甚至暴力事件的情况,给学生讲了孔子的经典名句“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雅义为乱,小人有勇而雅义为盗。”希望大家做一个心灵勇敢,有着宽广胸怀和高远志向的君子。不过,教师的这种人文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的耐心与坚持。也许,我们每天给学生以一滴水般的智慧的滋润,日积月累,也可能会成就学生的大智慧。
   2.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笔者在高中自读课文《道士塔》一课学习之前,给学生布置了周末作业,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与课文有关的背景,开一次讨论会,写一篇研究报告,并给学生提供了两个话题“外国列强窃掠中国文化遗产的罪恶”“敦煌文化的形成、发展历史及价值”。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学生获取了丰富的知识,比较全面地认识了敦煌文化的价值,同时,对旧中国的落后和统治阶级的腐败以及外国列强窃掠中国文化遗产的丑恶行径,同学们给予了雅情的揭露和批判。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民族意识、文化意识都得到提升。另外,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教材之外的研究课题,让学生自觉探究教材之外的人文思想。笔者认为,通过研究性学习所收到的教学效果,是一般教学所不及的。
  3.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丰富学科教学内容。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系统,精心制作课件,扩展课程内容,加强直观性。在教《我的呼吁》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直观了解人类因为饥饿、疾病、暴行、战争而经受的各种灾难时,我精心选取了自然中各种生命美丽绽放的画面,选取了非洲女孩因饥饿,营养不良,枯瘦如柴的画面,选取了美国“911”惨案、美伊战争中血淋淋的画面……随着一幅幅画面的直观展示,美与丑的对比,学生的心被震撼了,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作者呼吁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这个主题,同时,这些画面也激发了学生尊重生命、从善去恶、远离暴行、向往和平的美好情感。笔者认为,直观的画面有时可以胜过教师口头讲解。
  当然,人文教育不是仅靠一两门课程、一两节课就可以完成的,人文教育的空间是全方位的,教育的形式也是多渠道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人文教育是重塑国民性格,提升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必要手段,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人文教育需要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更需要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勇于实践。加强新课程理念下的人文教育,既要加强师生人文精神的构建,又要加强教育教学活动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样才能达到人文教育的理想结果,才能不负“培养人”的教育使命。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对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实施的认识
下一篇:如何调动语文课堂的气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028
发表于 2020-8-10 14: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支持期刊论文发表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8-10 14:4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供论文查重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