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日益增长的大学生数据显示高等学校道德教育的质量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本文阐述了道德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道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且尝试从社会层面解决道德教育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 高校 道德建设 道德教育
一、道德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
据不完全统计,至2010年为止,中国大学生人数预计将稳步达到3000万。从1998年开始的高等教育持续地实施扩招,2003年全国国内高等教育规模已经达到1900万人,使在校人数规模位于世界首位。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的口径,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迈进了大众化的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在人口规模上具有大幅度的上升,同时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在社会中体现教育质量,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体现高校的竞争优势,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大学生的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核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保障,更是作为当代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的必要条件。我国正在社会转型期,社会规范、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等的快速变化,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道德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条件下,随着市场经济的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的影响,且由于种种其他外在原因,特别是在追求升学率的思想指导下,在中小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也日趋严重,对我国个体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双重作用。智力水平提高了,知识增长了,但是思想品德却没有能够得到相应的提高。初进入大学的学生思想犹如一张白纸,单纯而极易染色。复杂的外界环境、学生尚未稳定的价值观使得高校道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1.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价值导向一元化的问题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我们必须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即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情操是十分复杂的。刚进入高校的青年学生具有独特个性,可塑性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但是其中的一些人由于还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理论素养,在复杂事物面前,容易是非不明,善恶不分。这些价值取向的差异性也冲击着在校学生的思想,强化了他们的自我意识,从而使得学生的思想意识更具个性化,增大了道德教育的难度。
2.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问题
在当前,社会上一些人以追求个人利益为幌子,不顾危害他人和危害社会的不正当的个人利益。他们强调突出个体道德,把个体摆在集体和社会之上,宣扬“个人至上”的思想,更有甚者,一些人在宣扬个人中心、个人至上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潮中,更直言不讳地宣扬个人的名利观念,宣扬“人都是自私的”,“自私是人的本性”,“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种思想,对人们思想的腐蚀是空前的,其严重后果也是空前的。在象牙塔里的学生对于社会的复杂程度认识不清,极易受到各种不利思想的影响,只顾追求个人利益,享受物质生活,忽视集体和社会的重要性。这也是近年来屡次在高校发生非理性事件的原因之一。
3.职业道德的缺失
在校学生最终都要进入社会这个大集体,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越来越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各行各业都要重视职业道德建设,逐步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道德规范。”从就业的角度来看,诚信、协作等成为了当代学生在校期间必修的第一课。
三、解决道德教育问题的途径
时代在发展,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正在与日俱新地突飞猛进,我们的道德教育,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完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道德建设的要求。我国著名伦理学家罗国杰教授指出,一切社会人际关系的良好循环中,高尚的道德情操是良性循环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
对于道德教育的措施,大致可以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同时加强,使之相互配合、相互渗透。
1.加强社会舆论导向
当代社会,世界变化很大很快,特别是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深刻地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社会经济生活和世界面貌。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多年,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切都要求根据时代的发展来开阔新视野,发展新观念,进入新境界。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目前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社会舆论导向对商品经济的积极作用认识很充分,而对其中产生的消极效应或是掩盖之,或是视而不见。这就导致群众对思想道德这一领域产生了不重视甚至轻视的态度。因此,舆论对于社会道德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舆论界必须立足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并努力把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继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三个主旋律宣传,从而为培养“四有”新人服务。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未来世界的引领者,必然要学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中国与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四个现代化。社会舆论的作用则是宣扬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实践紧密结合,将德育教育加入社会,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发挥其价值导向的功能。
2.加强道德教育输入
(1)学校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核心和保障。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邓小平曾经指出,整个社会的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并须不断努力的过程,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和人们道德品质的培养都有一个过程。因此“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要从娃娃抓起,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抓出成效。从学校教育而言,它即是学校的德育教育。要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改进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使道德教育渗透、贯穿在教学活动和学校的其他活动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学生培养成为忠于社会主义祖国、忠于雅产阶级革命事业、忠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优秀人才。
高校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使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我国价值导向的主旋律。在教育初期的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关心父母,关心老师和同学等基本社会公德,把关心他人,爱护集体作为一种高尚的品德。进入大学,就要正确引导其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每一个青年学生来说,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地去认识人生、设计人生,才能有一个充实、幸福、美满的人生旅途;也只有正确认识到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和发展目标,才能够确认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人生目标。每一个青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和希望休戚与共。他们的理想、抱负、价值目标的实现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因此,对青年一代进行坚持一贯的社会主义的人生观的价值导向,也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有职业道德的大学生也是高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劳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习惯传统的总和。也就是说,职业道德,是要调整人和人在职业关系中的种种矛盾;规范人们在职业活动中的各种行为;倡导人们在职业交往中应当奉行的崇高思想;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形成和谐、团结、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1]
大学的职业道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从人和人的关系中,不论在市场关系和非市场关系中,职业关系是一切人(除未成年人和已不能工作的老年人外)都必然要经历的一种最普遍、最重要的关系。一切职业活动,都体现着个人同他人、个人同社会、个人同国家之间的职业责任。对职业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是最基本的做人之道,体现着一个人的“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高尚品德,是一切事情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然而,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其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这种道德往往表现为世代相袭的职业传统,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任何一个社会或阶级的职业道德都是该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具体运用。职业道德的加强,不仅能促使每个从业人员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对工作的精益求精和好上加好,而且能使整个社会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学生在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中通过对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记忆,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和内容,进一步提升了认知能力。通过对职业道德的实践,学生学会了在各种不同的职业,根据自己职业的不同特点,根据自己职业活动中的不同情况,针对职业活动中与他人关系密切的各种问题,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规范,从而能自觉地履行自己所应当担负的职业道德义务,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觉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团结。
3.融入家庭美德教育
道德是“善良意志”的体现。在家庭中,要充分利用道德作为情感传递的纽带,促使人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出一种认同和共鸣,并能使这种感情化为一种新的力量,促人进步、发人深省、给人教育、催人向前。因此,家庭道德教育是对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进行潜移默化的最合适的方式。
在家庭中,道德感情的传递往往有着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趋势。对于社会上或社会内的人际关系,起到良好循环作用。父母长辈应发挥其社会功能,一方面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予感性的直接的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应从旁引导,引导青年学生把内在的道德意识外化为道德行动,使青年学生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获得道德知识,并使之成为自身内在的道德规范。
大学阶段不仅是求知的阶段,而且是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阶段。应指导青年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发展方向,把自己的成长成才和祖国的强盛、人民的富裕统一起来。自觉把自身内在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化为日常行为规范,把自己的道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起来,“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实现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2]罗国杰文集(下卷).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48 .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谈小学语文教育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下一篇:“问题驱动+强化训练”高三备考教学模式探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