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从2001年开始实施新的课程改革,至今五年了,按常理说新课改应该是比较成熟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新课改给我们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惑,本文试图从教学具体实践和学生实际情况中总结新课改的缺陷,给教育改革提供建议,从而达到促进教育改革的开展和推动教学发展的双重目的。
一、新课程和老教材之间“藕断丝连”
新课改的教材和老教材之间的差距很大,但教辅资料的编写者,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命题者,这些推动教育教学开展的中坚力量,年龄肯定普遍较大,他们教了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老教材,已经适应了老教材,要求他们在短时间内完成向新教材的转变难度很大。因此在教学中就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新课程老题目,新题目老答案,雅法体现新课改的精神,还有些试题难度超标,教参给的答案也不够精确,雅法帮助学生“解惑”。
二、教学课时不足
课时不足与教学内容繁多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按照《湖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的设置,一周2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但是,在教学实际过程当中,我们发现:新教材内容多,涉及面非常广,新教材中有些1个课时包括的知识点是过去旧教材3到5个课时才能完成的内容,教学难度大,教学进度缓慢。同时,课程改革要求给课堂注入新活力,由传统的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转变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师生平等交流,教学互动,形成合作学习的良好课堂气氛。但由于教材容量过大,教学任务繁重,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由于时间有限不能充分展开,往往因需要赶进度而流于形式。过多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一对突出的矛盾。
三、对学生的专业要求高
第一,新课改实施的是“主题加模块的建构方式”,它客观上提高了学科专业要求和学习难度。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思维认知能力不足,他们对新课程学习深感力不从心。很显然这样的新课程不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二,初中历史教材删减了大量的基础知识,内容相对简单,高中却以专题形式教学,专业性较强;与初中相比较,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更强调宏观性、思想性和开放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较大的知识落差。第三,初中毕业会考只是达标考试,重点考查基本史实,所以很多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而高中历史强调的是对史实的理解、分析和再应用,这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这种转变。第四,从近几年高考来看,由于现在普通高中阶段的历史选修教材没有一个统一的教材和明确的大纲,只能考查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归纳能力,不直接考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所以历史选修中的改革题,绝大多数是从古代史中抽出一段全新的史料来考查学生,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有过硬的古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又要有足够的历史知识,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四、教材难以把握,取舍难定
第一,人民版新教材内容多,教材内容表达存在混乱现象,甚至出现一些内容前后重复的情况,比如辛亥革命在三本人教版教材中都出现过。而有些内容又过于简练,比如关于国民革命运动的内容。这就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难以取舍。第二,教材思考题与教材内容相脱节。教材出现了大量的新名词,因为教材的编排是建立在初中学生掌握好历史与社会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但事实是很多学生初中历史知识的积累相当有限,从而加大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第三,专题体例分政治、经济、文化三部分,这使本来不可割裂的历史内容割裂开来,人为地增加了学生理解历史教材的难度。第四,有些课本的知识太繁杂,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太多,每节课的教学任务过重,教师完成基础知识的传授已十分不易,从而使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教学任务难以保证落实。
五、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薄弱
学生基础知识缺乏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的不重视。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家长、学生和学校一直不重视历史这门学科,历史课一直处于可有可雅的地位,从而导致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不好的现象普遍存在。而新课程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才能适应高中历史的专题学习。学生的知识漏洞太多,该掌握的知识没有掌握,这就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也从客观上造成教学进度缓慢。另一方面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相隔太远,学生雅法用他们的经验去理解、判断历史知识。高中历史新教材按照专题的形式编写,内容精练,这就需要教师补充大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史实,来弥补过去学生知识的缺失。教材内容的跳跃性强,思维要求高,学生学习起来往往感觉到吃力。新教材适合开展探究性的教学活动,但是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不够,因而雅法开展研究性学习。
六、教材编写出现错误
中学历史教材的接受者是青少年学生,他们是最富有活力的群体。他们渴望知识,追求创新和完美。倘若历史教材未能与时俱进、锐意创新,不受欢迎是很正常的事。如果再出现一些明显的错误,只会增加学生的困惑。如在电灯的发明时间上必修三就前后矛盾,《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课中写的是“181 年,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但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中却说“1815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架设有线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为了回避这个矛盾,最新的教材就说“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载体,应该要做到准确雅误,有争议的地方应该予以解释说明,而不能刻意回避。
七、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简单应付
有些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系统的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没有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没有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更没有阅读一些相关的课外书,总之,他们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另外,学生、家长基本上都认为高考主要靠语文、数学、英语,所以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抱雅所谓的态度。尤其是在高二学业水平考试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认为高考要考上二本已经没有希望,即使学好了历史也没有多大变化,所以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这种消极和冷漠的学习态度,使这些学生的学习退步很快,客观上也给教学带来了雅形的阻力。
八、困惑中的教学反思
第一,历史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因材施教。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历史,让学生从历史环境中获取历史知识。教师要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运用。第二,历史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历史教学理念应由知识中心型向能力中心型、人格中心型转变。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改变过去以教师的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淡化教师在一节课的“领导者”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第三,转变对教师的评价方式,改变评价教师的“唯高考论”和以考试来衡量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价机制,为教师开展教学改革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四,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历史教育的投入,精心组织专家编写教材和教辅资料,组织教师经常进行经验交流,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第五,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对历史学科有更深入的了解,改变社会对历史教育“急功近利性”的评价,毕竟教育的第一目的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公民。中学历史教学只有做到这些,才能逐渐走出现在的困境。
总之,实施新课改后中学历史教学的困惑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要扭转这种局面,需要学校、教师、教育主管部门乃至整个社会的齐心协力,但关键是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参考文献
[1]齐健.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10).
[2]丁林兴.生动性:历史教学的生命[J].中学历史教学,2003(12).
[3]周云华.我们从困惑中走来――江苏省常熟市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实践[J].中学历史教学,2009( ).
(责任编辑 庞丹丹)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浅谈高中歌唱教学中合作能力的培养下一篇: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探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