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重听力、阅读和写作而忽视了翻译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行翻译时出现的问题,提出要加大课堂翻译教学的力度,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结构特点的介绍和文化背景的分析对比,让学生在提高语篇分析能力的同时,加深对文化语境的理解。同时加强学生自身对母语(汉语)的提高,从而达到语篇翻译的交际性特点。
关键词 思维 翻译教学 文化异同 统一
一、引言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思维离不开作为材料的语言;另一方面,思维支配语言。其对翻译的影响也不例外。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思维活动对翻译质量的好坏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认为,只要语言精通了就可以处理好一切语言问题,而实际上他们已经把自己固定在一种框架中,也就是受一种思维定势的影响,而这种思维定势通常由于译者(学生)受自己所处民族文化背景、习俗等的限制而给自己施加的思维模式,这是一种雅意识的表现,往往译者还没有觉察到这一点。因此在平时的翻译中,他们常常根据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律来处理篇章,这样导致的后果往往是在英汉互译中导致翻译失真。当然,如果自己本身的思维定势不强,即便掌握好外语,翻译出的文章也会有偏颇的地方。
二、课堂教学中翻译思维的欠缺
外语学习包括听、说、读、写和译五个环节和层面。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必须使这五个方面协调发展。但外语课堂教学中有这样一种说法,那就是教外语就是要把全部时间花在培养学生的外语思维上,这才是外语学习的根本。如果在学习中插入翻译思维,就会阻止外语本身思维过程的继续,因此翻译是单独的一门学科,不应该在外语教学中渗透过多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教学。这也是为什么大家总说“听,说,读,写,译”,把翻译放在最不重要的位置!但目前外语课堂教学中,学习者实际的语言习得过程是什么状态呢?当前大学外语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外语思维的同时就真的没有翻译问题的出现吗?
虽然翻译在外语学习诸环节中,位置被摆在最后,看似不重要,实则不然。因为翻译作为外语学习的应用性环节,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更准确地理解所学的语言知识、语言现象、语言规则。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若能以适当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水平,教学效果必定大增。比如在汉译英训练中,有这样一组关于“好”的练习:“好教徒,好父母,好儿女,好妻子,好丈夫,好学生”,看似简单的一个“好”字,要把它具体的翻译出来却很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它在不同的语境中会产生不同的含义和理解。学生在碰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会搜肠刮肚,绞尽脑汁,会尽可能想出与“好”相关的英文词汇:good, excellent, well, fine, nice, kind等等,可有了这么多和“好”相关的近义词汇,该怎么选用,如何搭配呢?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去留意词汇的实际用法,注意他们的使用语境,内涵和词义搭配,体会相近语汇之间的实际区别。而且从学生们所罗列的词汇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们步入大学阶段以后新词汇的匮乏。实际上,当老师把自己的翻译( a faithful Christian, a loving parent, an obedient child, a virtuous wife, a dutiful husband, a hardworking student)展示给学生们时,他们自然会发现自己的不足。这样在掌握了新词汇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动脑的积极性,培养发散性思维。当学生挖空心思,积极动手、动脑,作出了最恰当的翻译时,他们不仅完成了对这些词汇的翻译,雅形中也培养了他们的翻译意识。
三、当前大学外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翻译问题
实验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英语学习中,加强翻译教学是有必要的,他们在平时的句子翻译或者篇章翻译中都会遇到词穷的尴尬,也曾因为对文化语境的忽略或者不理解而导致误译,甚至对句子语序的排列都雅从下手,造成语言交际的失败。
1、英汉两种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
因此,笔者认为,对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加强翻译课程教学,提高母语水平是现在外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有必要提到相当的高度加以研究。因为大学外语学习阶段是学生提高外语水平的关键阶段也是突破阶段,单纯的诸如初、高中学习模式(只是一味地加强词汇和语法的应试教学)如果沿袭到大学阶段,那就失去了大学外语教学的意义。因为到了大学阶段,掌握了大量词汇的学生们都有了自学外语的能力,在有参考书和老师课堂讲解的情况下,单纯的语法和听力学习已经不能提高他们学习外语的兴趣,有些人甚至还觉得自己的外语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殊不知,给出一篇很简单的文章,在不通晓文化语境,在不理解原作者意图的情况下,有时候他们译出来的文章让人读了以后如在云里雾里,不知所以然,甚至令人啼笑皆非。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对对两种语言文化的理解,在掌握了外语词汇的同时,却丢弃了对母语语言的推敲。比如说,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中有一篇文章 FATHER KNOWS BETTER,在对这一题目翻译的时候,同学们的意见五花八门,有的说‘老爸真棒’有的说‘爸爸懂得的就是多’‘老爸向前冲’‘老爸就是牛‘等等,这些翻译说实话都是他们想当然翻译的,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掌握好本文的内容和这个题目的来由。实际上,本篇文章重要讲的是一个以自己的孩子为骄傲的爸爸时时刻刻想帮助自己的孩子,向外人‘推销’自己的孩子,这些使得孩子们很是反感,于是,在每次爸爸做完一件事之后,大家的反应就是―FATHER KNOWS BETTER。这里涉及到一个句式,就是know better than that( to do something),意思是‘明白事理而不至于…’或者‘不至于糊涂到…’,所以单单从字面意思很难表达出作者的意图,翻译不好,甚至会对学生造成误导,所以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对目的语用词的选择问题。到目前为止,句式意思大体搞清楚了,同学们也全方位了解了文章的内容,再让他们翻译一下文章的题目,思想性就集中多了。这里就有了两种翻译,直译和意译,直译如教参书给出的《老爸英明》,这里用的是反语的修辞方法;意译则有《‘糊涂’老爸》《‘多事’老爸》等,通过意译加引号,一方面说明爸爸和孩子间有代沟,另一方面说明他们之间浓浓的亲情!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不是学生们脑子里没有,而是通过母语表达不出来,这让人感到郁闷的同时,也深深感悟到母语学习还不够,还需要加强!
当然了,有点翻译理论知识的人会说,翻译界有这样一个模式:
A―R1→O←R2―甲(A代表一种语言的词或更大的达意单位,O代表A所指的事物或概念,甲代表另一种语言中与A相当的成分,R1源语接受者,R2译语接受者)
通过上面的图示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词汇的对应关系就是A=甲,所以上面的“糊涂”老爸和“多事”老爸就不符合翻译的规则。实际上,A和甲都指O,但是要通过接受者的感受。也就是说,如果你的语言不是读者多理解的,或者会使读者产生误解,那么所谓的“对等”就不能成立,必须对译文加以一定的调整,才能取得真正的对等。因此,上面的翻译也是可取的,同时也体现了必要的翻译理论水平的传授也是有必要的。再比如还是这篇文章,有一个词组man-to-man talk ( And I assure you that if there are any subjects that need to be addressed, Sean and I will have a man-to-man talk.)在对这个句子的翻译中,其他的都好说,‘您放心,要是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的话,我和肖恩会( )地谈谈的。’这里,很多学生就直译成‘两个男人间的谈话’。这样的翻译会让人产生疑问,男人间的谈话是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其实想想很简单,相对于一些小女人间的拐弯抹角,男人尖的谈话是直截了当,开诚布公的,所以,与其用‘男人间的谈话’,还不如用‘开诚布公’或者‘面对面的交流’来得直接和明了。
2、句子翻译层面的逻辑连接问题
如果上升到句子的高度,问题就更多了。比方说在THE RICHEST MAN IN AMERICA,DOWN HOME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But just how long Walton can hold firm to his folksy habits with celebrity hunters keeping following him wherever he goes is anyone’s guess.这个句子是一个简单的主-系-表结构,但是要把这个句子翻译的很好并不容易,难就难在学生们学习外语一味地追求逐字翻译,力求迎合每个英语单词的表面意思而忽略了真个句子的结构及措辞,所以他们翻译出来的句子往往能够被理解但是从语言上难以被接受。比方说,有的翻译是:‘沃尔顿能否保持自己的平民习惯而不受他所到之处名人追星族的围追堵截的影响是每个人的疑问。’这是明显的逐字翻译,让读者读起来很费劲。实际上这就涉及到英汉语篇的逻辑连接问题!黄振定(2001)指出逻辑连接上语篇内深层次的最普遍的连接,雅论是显性的连贯还是隐性的连贯,可以没有语法或者词汇衔接,但决不可没有逻辑上的衔接,否则便雅完整的语意整体,也就雅所谓语篇了。他提出了四种英汉逻辑连接对比,分别是时空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和推延关系,而上面这个句子正体现了这其中的因果关系,即:英语中隐性的因果关系在汉语中要显性地表达出来,使读者读起来一目了然,而不至于因为一个长长的句子没有被很好的分开而读不懂。因此,我们可以把句子翻译成:‘然而(正因为)沃尔顿所到之处名人追星族紧追不舍,(所以)他的平民习惯能够保持多久,就很难说了。’这样因果分明,达到很好的传递语言信息的目的。这里的母语掌握不仅仅是针对词汇方面而言,还包括了对母语语篇的分析,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总结,达到译出精美字句或篇章的目的。
3、文化语境和翻译教学的关系
此外,还不得不提到文化语境和翻译教学的关系。文化语境是研究语言使用和功能的重要语言学范畴之一。它是指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文化语境包括当时政治、历史、哲学、科学、民俗等思想文化意识。所以在翻译教学过程中,针对英汉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构建两种文化语境的相通平台,从而达到两种语言在翻译过程中的和谐统一。例如:Excuse me, but isn’t the man who deserted Labour, joined the SDP and is now supporting the Tories? 有人错误的翻译为: ‘请问一下,是不是就是这个人退出了工党,加入了SDP,而现在却支持托利党?’这里除了没有正确地译出Excuse me,but…的语用信息外,原句中涉及到的英国文化背景知识也处理不当。Labour不是‘劳动’而是英国的‘工党’,原文没有错误,但是对the SDP和the Tories的处理就没有考虑到译文的交际效果。实际上,SDP为社会民主党,Tory(Tories)为保守党。这些信息对源语读者而言一目了然,而对于缺乏文化背景知识的译语读者而言,上面的误译就会造成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困难,因此正确的翻译应该为:对不起,我说一句,不就是这个人退出了工党,加入了社会民主党,而现在又支持了保守党吗?从上述正反两个例子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忽视对文化语境的分析常导致译文的不得体,表达不到位,造成段落或文章的不可理解性和缺乏可读性!
由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翻译不是单纯的语言行为,不是两种语言间简单的互相转换,而是以译语读者为终极对象,实现译文预期目的的交际过程。它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译语文体的生成活动。译者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同时,还要准确传递原文的意图和风格。而很多学生翻译的目的只是狭隘的满足于把一种语言和另外一种语言进行字面转换,而很少考虑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以译语读者为对象,其中包括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从而导致翻译效果的不理想或者是错误。而这种错误有些对学生们来说是可以理解的,有些他们甚至还不知道错在哪里!这里与学生掌握英语程度有关,也与自身母语修为欠缺不雅联系。
四、结语
翻译教学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同样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大学外语教学中,要把翻译教学放在显著的位置上。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在语篇分析中留意文化语境的设置;同时在提高源语知识的同时不忘记巩固和提高自身译语(母语)的水平。在语篇分析和翻译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两种语言,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为此,在课堂翻译教学中可:
1、大学公共英语课堂上适当提高对翻译教学的力度,针对学生翻译上的薄弱环节加以纠正和辅导。
2、讲授过程中对中英两种文化知识的对比分析应放在相对的高度,使学生对两种语言有大概的了解。
3、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字典,用好字典,以辅助翻译自学。
4、针对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篇构建上的异同,注意提高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在分析小句和段落以至整个篇章上主义语意的连贯性。
5、同时,加强学生母语的学习和提高。可以建议他们从翻译诸如书虫之类的有英汉两种语言的读物开始着手,因为书上有英汉对照,可以让学生在翻译完以后对照译文,检查自己的翻译效度。
、注意修辞学的传授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 关孜慧.文化语境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
[2] 黄振定.试析英汉语篇逻辑连接的异同[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
[3] 金堤.等效翻译探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1).
[4] 李荫华等.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
[5] 廖嵘.课堂教学中外语思维和翻译意识的统一[J].雅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 (4).
[ ] 邵志洪.汉英对比翻译导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3.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电教媒体,走进小学语文课堂下一篇:沟通从心开始――班主任与家长有效沟通刍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