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即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而现如今的校园里,却存在着许多不正常的现象,提倡人文精神迫在眉睫。人文精神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倾向于对人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的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
【关键词】:人文精神; 校园暴力; 倚强凌弱;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I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3315(2011)11-013-001
“以人为本”是校园人文精神的精髓,“尊重学生”是校园人文精神的核心,“给学生最美好的心灵,为学生的未来成功奠基”是人文校园建设的高尚境界。
当前,中学生存在着种种道德困惑,有个别学生以耻为荣,以荣为耻,出现了一些道德不平衡现象。他们缺乏同情心和关爱之心,忽视甚至漠视人与人之间的宝贵情感。缺乏全民公德意识,对荣辱观和是非观念不重视,缺少责任心和公德意识。
一、中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
社会理想淡化,道德认知存在偏差,道德行为失控,人文素养的缺乏。
二、中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1.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等价交换、追求效益和利益最大化为基本特征的经济规律和原则,迅速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些通过不同途径都影响到了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与形成。
2.网络文化失范现象严重:网络文化给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带来挑战,失范现象较为严重,对校园人文精神带来冲击。网络文化正处于一个尚未成熟的时期,新旧道德规范交替和更迭着,造成与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衔接的脱钩。网络失范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网络言行随意放纵。二是网络价值观念模糊。由于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以及西方文化渗透与意识形态入侵,致使一些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影响,使他们的价值观念模糊。
3.网络心理问题凸显: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学生的个性化倾向也开始日益严重,对个人能力的推崇、对自我个性的强调以及对个人利益的绝对追求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再加上他们有着较强的逆反心理,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他们变得冷漠、孤僻,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沦为“怀疑主义”和“虚雅主义”的附属品。
4.影视文化的影响:当今很多影视作品文化品位低,立意肤浅,香车美女、青春偶像、都市情爱、伦理新解触目皆是。更为严重的是不少反映人文精神的历史剧,随意篡改历史,甚至弥漫着许多皇权思想、等级观念,缺少对历史整体性的哲理反思。还有许多从国外引进的影视作品充斥着色情与暴力,尤其是从韩日引进的校园影视作品,充斥着色情、校园暴力、不恰当的审美观和恋爱观等等,对中学生的影响极大。
5.家庭方面的因素。家庭结构特殊:我国目前的家庭结构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较大,许多青少年从小娇生惯养,不能吃苦,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必要的同情心、包容心,缺乏诚信。由于升学的压力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对子女进行更多的是学习方面的教育,而很少进行道德方面的教育。
三、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
1.重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充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注重并坚持了民族性和时代性、继承性和创造性的统一,这一鲜明特质正是当代我国人文精神建设所不容忽视和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同时它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是统一的。
2.严格审查影视市场为中学生创设良好的影视环境
依据国务院颁布已于2002年2月1日开始施行的《电影管理条例》,加强对这一行业的管理,包括了准入管制、行为管制、定价管制等等方面的管制。赋予了管理机构极大的自由裁量权,在严格界定“色情”与“艺术”的界限基础上提升主流道德价值观作为判断依据,把低俗化、媚俗化、充斥色情与暴力的影视作品抛弃掉,让影视作品实现精品化、文明化、人文化,为中学生创设以良好的影视环境。
3.利用网络正面作用为培养中学生人文精神服务
首先要对网络文化进行正确的定位。网络文化虽然掺杂了大量错误的、低级甚至是有害的内容,但总体来说是积极的、健康的。所以我们应该在设法消除网络对中学生负面影响的同时,正确认识和利用网络的正面作用。
4.慎重定位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方式一定要科学,家庭教育的内容应当符合科学规律。家庭教育是人生的最重要的一站,如果父母教给未成年子女的是迷信思想、拜金主义甚至暴力内容,就不能保证这样的孩子会健康成长。父母的教育方式可以根据客观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但不能违背客观规律,拔苗助长,应当顺应自然,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
总之,中学生人文精神的重塑,需要全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这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我们坚信,通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中学人文教育前景必定一片光明,中学也会以其浓厚的人文氛围培养学生,以一种更开放、更自由的人文精神,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树立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神圣的历史使命感服务社会,在丰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事业中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王义道.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2,2
[3]蔡汀等.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四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张立文.儒学的人文精神[J].新华文摘,2000,5 .
[5]许苏民.人文精神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 ]谢立中等.后现代社会理论[M] .华夏出版社, 2003,1
[1]邱小平.表达自由[J].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点滴体会下一篇:做好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伴孩子走过“雨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