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复制链接]
查看: 724|回复: 2

4万

主题

4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733
发表于 2020-8-11 00:3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 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有机构成。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在心理素质、生理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挖掘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音乐教育 素质教育 德育功能
  
  一、何为音乐教育
  音乐是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通过音乐,人们可以互相交流情感和生活体验。音乐能潜移默化地通过作用于人的精神和心灵,影响人们的善恶观念、道德良心、道德情感、伦理信念,使人们的情感品质向高尚的道德情操方向发展,促进正确人生观的形成,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和行为。音乐教育是初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孩子们艺术素养的有效工具,在世界各地一般从幼儿园起音乐教育就开始了。古代中国将音乐视为士大夫应具备的六艺才能之一。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有机构成,与其他教育相比有着特殊的功能:(一)音乐教育是诱发的,非强制性的。这种教育是自由、愉快的,易于启迪人的心灵、使人格的升华。(二)音乐教育寓于音乐形象中,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三)音乐教育能“寓教于乐”,使人在愉快情绪中得到精神享受,受到感染,以实现教育目的。(四)音乐具有音响性。它以音乐语言的不明确性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形象,能使人们在欣赏过程中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五)音乐具有时间性,它转瞬即逝,但优美的旋律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使人提高记忆力。(六)音乐具有表演性,把内心的情感用歌声表达出来。
  音乐教育所特有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是其他课程不可比拟的。素质教育中如果没有音乐教育,就成为片面教育,因此,音乐教育是中小学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多方面的审美活动(心灵美、自然美、艺术美的认识),能培养崇高的品质和感情,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紧张繁重的体力或脑力劳动之余,唱歌或欣赏音乐,能调节人体大脑功能及神经系统,从而陶冶性情,提高思维能力和工作效率。
  二、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
  音乐是人的精神创造物,也是人的精神塑造物。这种特殊的精神塑造物在实现其审美价值、思想价值、认知价值等过程中,必然与道德价值紧密相连。这在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中有不同角度的论述。孔子说音乐应“尽善矣,又尽美也”,“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荀子认为音乐可以“广教化,美风俗”,“感动人之善”。代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之精粹的《乐记》对音乐与道德的问有更为具体的论述:“德音之为乐”,“乐者,德之华也”,“德成而上,艺成而下”,音乐“可以善人心”,“通伦理者也”。在这些音乐美学思想中,虽然所强调的道德内容与现在所提倡的道德内容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它注重音乐对人的道德影响,把音乐的审美体验、审美过程及审美创作同道德的净化与完善结合起来,使音乐成为道德的美的感化者,毫雅疑问是客观、正确的。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可以使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人格得以完善,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在古希腊,也有类似的音乐美学思想。由于地域、人文环境和民族背景的不同,他们在表达方式上和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表达有所不同,但在强调音乐对道德的作用上其表现是一致的。首先是毕达哥拉斯确定了音乐首要的净化作用:“用音乐,用某些旋律和节奏可以教育人;用音乐,用某些旋律节奏治疗人的脾气和情欲,并恢复内心能力的和谐……”他还认为适当地享用音乐,可以大有助于人的健康。柏拉图说:“就音乐的好处应当由他所引起的快乐这一点来说,我也同意大多数人的意见。但是,这快乐并不是随便什么人的快乐。最好的音乐是这种音乐,它能够使最优秀,最有教养的人快乐,特别是使那个在道德和修养上最为卓越的人快乐。”“我们把教育和引导精神向善的音响作用称为摩西艺术,即音乐。”他认为音乐能使人们的心灵净化,使性格变得高尚。被恩格斯称为“古代黑格尔”的亚里士多德和他的老师柏拉图持有相同的观点,认为音乐是“为了心灵的净化”。在他看来,音乐首先作为对人的“音调感”和“节奏感”的模仿而出现,这已经在音乐的音调、节奏与人的行为乃至心理之间产生了联系。他接着提出节奏、乐调表现人的道德品质的问题。他在其《问题》篇中提出问题:“节奏与乐调不过是些声音,为什么他们能表现道德品质而色香味却不能呢?”
  亚里士多德在音乐的构成和音乐家形态之间建构了一个体系。在回答“因为节奏与乐调是些运动,而人的动作也是些运动”时,他已经表明音乐形态与音乐构成之间的关系,是通过音乐与人的内在心灵与情感生活的本质而构建起来的。正是如此,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大谈不同的乐调对性情影响的原因,并且在他的美学理论中提出,音乐的教育作用及其道德影响是通过美妙的音乐对人的“情绪的净化”来获得的。这里所讲的“净化”作用在表面上讲的是通过音乐使人内心和谐,但通过分析其内容,在深层次上仍然是音乐的道德教化作用,这才是亚里士多德最关心的问题。他在《政治学》中说:“如果能证明音乐对于人的道德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问题就显然容易解决了。”亚里士多德将乐调分为伦理的乐调、实践或行动的乐调及狂热的乐调三种类型。其中,伦理的乐调是最符合其音乐美的标准。根据亚里士多德关于道德上的美德是一种适中的认识来看,伦理的乐调在情感表达上是一种适中的、和谐的乐调,这种美的和谐的乐调使人得到精神方面的乐趣,另外,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提出美的音乐具有三种目的,即教育、净化、精神享受。这里,音乐在道德中起了道德教化的作用。从亚里士多德在道德教育行为中规范音乐美的品质的表达中,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教育行为对道德起积极的社会作用。在当今社会,“同样一段旋律也可以配上一段毫不相干的词,传达不同的价值观和社会态度。一首西方的儿歌传入中国,大革命时期,它的旋律成为农民革命歌曲的旋律;而“文革”时期又能成为造反歌曲的旋律。没有变的是音乐的旋律一直在为一定阶级的道德教化服务。由此可见,音乐的道德作用和潜力何其之大!”
  一个人经常接触优美纯洁的音乐,可以对他的道德情感的净化与升华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之逐渐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在学校教育中,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树立崇高而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音乐教育必不可少。一首好的音乐作品的播放,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了解美、认识美、接受美,以美从真、以美引善,使千姿百态的美有所依附,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实现德育渗透的目的。
  三、如何在音乐教育中实施德育功能
  我国现代音乐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由于受到西方音乐教育体制的严重影响,出现了“重技轻艺”、“技能至上”的现象,音乐教育不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完善高尚人格为目的,而是以能否在各类、各级音乐大赛中获奖为目标。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化,中外文化、技术交流的日益频繁,音乐商品化日益严重,并随之产生了诸多问题:一些不健康的音乐在青少年中流传,某些黄色歌曲、黄色小调沉渣泛起,从而败坏了听众,尤其是青少年听众的听觉习惯,导致了庸俗低级的审美情趣。因此,音乐教育德育功能亟待强化。
  第一,明确音乐教育中加强德育观念的意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音乐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潜在性和熏陶性,要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就要依赖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因此应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校园艺术氛围。例如:要根据音乐教育教学的需要,在音乐专用教室或者活动场地,张贴一些伟大的音乐家画像,如冼星海、聂耳、肖邦、贝多芬、莫扎特等;组织各种音乐欣赏与讲座,聘请国内外的音乐大师对学生进行专场报告或者专场演出,如利用世界著名钢琴大师郎朗在中国参加活动的机会,到学校进行演讲;组织成立各种音乐社团,合唱队、舞蹈队、民族管弦乐团、管乐团等,为学生提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载体,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和参与意识。
           
       第二,正确选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一般具有丰富内涵的作品是较适合进行德育教育。如,在欣赏贝多芬的《第五命曲》时,可以通过其震撼人心的旋律,以及贝多芬本人的奋斗历程,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永不屈服,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又如,在欣赏的《黄河大合唱》时,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心。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及手段,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音乐教育当中,把古今中外、世间风情、人间万象融会一堂,在充分丰富音乐教育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的同时,大大地拓展音乐教育教学的容量和空间。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学生的音乐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现代音乐教师要努力学习掌握现代技术,扩大音乐教育的范围和开阔视野,使其更方便、更有效地。音乐教育教学服务。
  第三,提高音乐教师的自身素质。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音乐教师要充分利用音乐教育的独特功能和一切音乐教育因素,不断深入研究、挖掘教材内容,为学生呈现优秀的作品,以唤起学生对美好生活未来的向往,激励他们把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化为对自身的严格要求。这是在音乐教育中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得到发展的真正目的。音乐教师应当立足于音乐教学领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注意发掘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先进的思想、高尚的道德、积极的情感等德育资源,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同时,能够得到一种道德上的、思想上的陶冶。
  当然,音乐教育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可以抓住几个关键词:(1)增强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为了开启求知的兴趣大门,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审美心理,选好教材。(2)深化感情。音乐艺术是感情艺术,教师须以情感染学生。课堂上不能留于一般的“照本宣科,识谱唱歌”,而须做到“感人以情,叩击心灵,谓之深化”,旨在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境界能身临其境,身同感受。例如学唱《国际歌》,为了诱发感情,除介绍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外,还须进一步讲述雅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怎样翻译《国际歌》,当他临刑就义时又怎样放声高唱《国际歌》,通过提问思考,再去聆听那英雄的旋律,使学生在雄伟、庄严的音乐氛围中对那些为了革命而甘洒热血的前辈们肃然起敬。(3)全面渗透。以往音乐教学只将讲解歌词作为思想教育的途径,对其他环节的贯通渗透则常被忽视。实际上,音乐作品(尤其是歌曲)的情感和理性是相互融洽、不分彼此的。视唱、乐理和欣赏都需前后贯穿、全面渗透。例如在欣赏《波兰舞曲》时,可讲述肖邦远离祖国、想念祖国,但回不了祖国的痛苦心情,临终时只能叫妹妹把他的心脏带回故乡,给学生以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音乐是感情溪流中的波涛”。教师须将作品的喜与悲、爱和恨,全面渗透在音乐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里,让学生沐浴在情感的阳光下,潜移默化、耳濡目染。(4)以身作则。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以教人者教己。”教师的言行举止、立身行事,对学生的行为道德造成直接、形象而深刻的影响。要强化德育,教师就要自我做起,做出楷模。
  由此,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同样是素质教育所大力提倡的,加强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其重大的意义,伴随着新时期和谐社会的建设,创造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以实现中华民族强国富民的梦想――这就是我们探讨这一问题所得出的最终启示。
  
  参考文献:
  [1]音乐教师教育简论[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3]唐小凤.近代中国音乐教育思想的嬗变及其思考[J].音乐天地,2011.9.
  [4]李万军.浅谈音乐的德育功能[J].时代教育,2009.8.
  [5]李静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德育在线,201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如何做好大学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下一篇:浅谈如何点燃农村中学学生的写作热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028
发表于 2020-8-11 00:3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优质论文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8-11 00: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支持期刊论文发表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