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两个互为依存又各自独立的矛盾统一体,他们都生活在教育教学的“生命场”中,要想获得各自生命的和谐、自由、独特的发展,必须依赖教育活动中两个生命主体间的交往和互动、理解和支持,依赖对教学活动中两个生命主体语言的纽带链接,语文教学尤其如此。
一、老师首先要关注教学语言的生命缺失
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话往往是权威性的,与定义、公理一样天经地义,学生来不得半点怀疑,只能生吞活剥,全盘接受。其实这种教学语言的权威地位恰恰扼杀了学生的课堂生命,代替了学生从雅知到有知的知识获取过程,常使学生对知识只有表面认识,而淡化了对知识形成过程探索和理解,不能深刻认识知识的本质,更不能形成必备的语言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教师教学中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更是教师与学生生命链接的纽带。教师的语言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决定着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优秀的老师总是十分注重语言的生命律动,以儿童的视角观察课堂,以儿童的语言实施教学,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意蕴。
二、教师还要善于营造多维互动的“生命在场”课堂
一所学校做了互动课堂的问卷调查,学生们关于互动课堂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9.8%的学生每一节课都强烈的想回答问题;从“你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态度”反馈的情况可以看出:只有11.1%的学生积极思考并踊跃发言,不思考、等着别的同学回答的学生占了9%,还有3.8%的学生不予理睬;从“学习时能否主动提问?”反馈的情况可以看出:能够主动提问的学生只有13.2%。30. %的学生要老师提问才回答;从“课堂上你经常与同学分组合作吗?”反映的情况可以看出:有近六成的学生经常参与小组合作,而超过四成的学生偶尔或从不参加小组合作。
高效的课堂必然是多向度的以问题交流与探究为载体的师生与生生间多维互动的课堂,而调查中学生们的上述观点,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教师组织教学时,必须十分注重打通学生互动合作的渠道,关注问题预设与问题生成的真正探究价值,不能仅仅满足于表面的课堂活跃,而要真正营造多维的“生命在场”的有效课堂。
陶行知先生说:“盖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乐学”能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有效化,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想象,从而加深对教材主旨的理解。风趣幽默的教师语言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刻的道理通俗化,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协调师生关系、改正学生的错误、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加学习乐趣,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 教师还要“留空”学生语言发展的天地
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教师千方百计让学生“动”起来,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勤于思考,积极讨论,踊跃发言,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我们在肯定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同时,千万不能轻忽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因为自主、合作、探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堂,应涵盖学生学习的诸多方面,包括学生自我学习的思维强度,合作学习的参与度,探究知识的深度等。因此,审察一堂课是否有效,必须看是否建立在“自主”“有效”这一基础上,“自主”是学生在学习中的状态,而“有效”是学习的目的。
课堂生态原理告诉我们,气氛繁闹是必要的,因为学生在“动”的过程中实现自主。但我们的语文课堂,有时更需要“静”。学习中还需要学生独立思考,静思感悟,这是学习有效性的必然路径。就如同古人作画写诗一样,要善于“留空”,在静态中留给学生语言发展的空间。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留空”,有时表现为学生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听老师的“讲”,有时表现为学生的凝神、专注、斟酌、推敲,是遇到疑难而冥思苦想,是与文本与作者的雅声交流。在“留空”中,学生的心是在动的,他们在主动学习,主动发现,从对文本的表面认识深入到对其思想主题的全面解读。也只有在这种“留空”的静心思考的过程中,学生才可能去挖掘文本的深层次情感内涵,与作者产生心与心的交流,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并与自己的心灵形成共鸣或碰撞,在接受和排斥中达到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古人云“静能生慧”,有经验的老师都会适时“留空”,可能就是基于这种思想,这就是一种教学智慧。
有生命的语文课堂必须用有生命的语言去创造,师生课堂生命的延续必须用有生命的语言作纽带。我们期待“生命在场”的语文课堂青春永驻,并成为语文教学的靓丽风景。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