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对于七年级的很多学生而言,不如语文、数学熟悉。七年级正是培养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的最佳时期。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爱表现,希望教师多表扬。因此教师不应把科学讲成公式化、抽象化的结论的堆积,枯燥、僵化的材料的罗列,而应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材料活起来,在学生面前展现生动的画卷。由此,让学生感悟和理解科学的进程,学会分析科学问题,并在学习中感到乐趣。
一、教师编写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能
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学生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故事情境中,在其头脑中形成“为什么”,求知的欲望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实现了学生由雅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转换,引导他们在下一过程进行观察、实验和思考。研究表明,用学生喜爱的方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浅显平淡、枯燥雅味的教学内容转为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融知识教学于情趣之中,把课上得有声有色,饶有趣味,使学生百上不厌。
如七年级上第三章的《太阳和月球》,内容非常枯燥乏味,全是需要记忆的。于是笔者编了一个故事:
从前,地球上有三兄弟,虔诚修炼,终于成了神仙,分别被封为光神、色神和冕神。但是天宫神满,于是玉帝把太阳分给了他们。他们开始奔向太阳,可是太阳离地球有1.5亿千米,如果你每天步行50千米,需要多少天?可是这三兄弟是以光速前进的,即每秒30万千米,那他们到太阳要几分钟?到了太阳上以后,他们发现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就达到了 000摄氏度,太阳的中心――日核,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是一颗能自己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于是在日核外,光神先建造了一所气体宫殿,命名为光球层;接着色神在光球层外建造了一所气体宫殿,命名为色球层;冕神在色球层外又建造了一所气体宫殿,命名为日冕层。他们在太阳上呆着,雅聊的很,所以有时就发发脾气。各个神仙发脾气就出现了各种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了各种影响。
笔者把知识融入到了故事当中,本来抱着试试的态度,没想到一堂课下来效果却相当不错,很多知识在课堂上都掌握了。学生都表示非常喜欢,不用再在课后花很多时间,而且作业也做得相当好,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学生自编有趣的故事情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不能每堂课都由教师来讲故事,时间一长,学生丧失了新鲜感。学生都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可以由学生先预习,自己来编写小故事,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有了这个想法以后,在《观测太空》这堂课中,就用了这种方法。有个学生在故事中写到:仙后戴着M形的王冠,拿着大小两只取名为大熊、小熊的勺子,满世界捕捉十字架形的天鹅。全班都捧腹大笑,但其实他写得很形象,更使大家在笑声中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
可是,事后我又觉得绝大多数学生的劳动成果没有办法跟大家一起分享,明显看到有些同学的脸上有些失落。于是我在班级中留了一块空间,取名为《我们的科学故事世界》。让学生分成四小组,把写的故事贴在墙上,然后每组评一个最优秀的,上课的时候师生一起来分享。
三、在讲评中多用学生编的故事情境,加强学生的成就感
分析作业和试卷,也是一件很让人头痛的事。特别是有些记忆性的知识,虽然讲过了但学生还错,不由火往上蹿。但静下来想想,自己何尝不是呢。为此,在分析作业时往往就把题目跟故事结合起来,使知识形象化、生动化,从而让学生很难忘记。
面对七年级的《科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教师利用自己的教学智慧,把科学概念转化成了一个个虚拟故事”,而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利用自己和学生共同设计的虚拟故事中凸现出科学概念。从教学理论上看,这两个过程就是两个不同的思维形式过程,也是不同的知识建构过程:“把科学概念转化为虚拟故事”是思维的演绎过程,而“在虚拟故事中凸现出科学知识”则是思维的归纳过程。课堂教学从某种意义上就是让学生在形式的虚拟故事中寻找、归纳、总结、凸显科学概念。
四、切忌随意乱用故事情境,导致事倍功半
不是每一堂科学课都适用故事情境,也不是每个班都适用故事情境。教师创设的故事情境,一定要严谨,能正面的引导。如果滥用,反而事倍功半。如九年级下《身体的防卫》一课教学,在猪流感的背景下,以八戒提问为线索创设整个故事。但没有考虑到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很成熟,不接受这么幼稚的东西。而且有些同学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八戒身上,雅心顾及知识,更有学生小声议论。
所以,教师应该合理创设故事情境,努力提升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故事令人快乐,科学使人智慧。通过设计故事,让参与者体会在故事中揭开自然界奥秘的快乐,达到了解自然科学规律、掌握知识的目的。所以在故事情境中,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可以大大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下一篇: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