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情感教育,引领学生感知悟情,激励学生表情达意,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
一、倾情投入,让学生处处受到情绪感染
课堂上,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
语文课堂上,教师的倾情投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导语的设计要立足于以情动人,使学生缘情而入文,披文以人情。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引语饱蘸着丰富的感情,是感动人心的重要手段。二是教师要注意通过语言来调控课堂情感氛围。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鲜明、洗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寓庄于谐;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能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其熏陶。语文教师只有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丰富的情感,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学生的学习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三是要融洽师生关系。如果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则会有助于教学;相反,则会消极地影响教学。教师对学生充满尊重、关心和期待,以一颗爱心去包容学生,学生也会给教师以相应、积极的情感回报。当这种情感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情感的迁移,从而“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和谐的课堂气氛,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思维。
当然,教师的倾情投入既不是故弄玄虚,也不是雅病呻吟,而是源于对课文的深刻理解与深切感受。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深钻教材,细心揣摩和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教师只有被课文的人情美、言辞美所感动,才能自然的进入角色,感染学生。
二、要善于营造课堂教学情境,引领学生感知悟情
1 以理激情。情感是以认识为前提的,只有事物被感知过,才能对这一事物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运用讲解的方法,讲清与文章有关的背景、故事,引领学生认清事物的涵义、功用,丰富学生的认识,达到以理激情、情理交融的境界。如《废墟的召唤》一文,语言的表达比较含蓄,为让学生能更好领会文章所表达的内涵,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回顾我国近代的屈辱史,并详细介绍圆明园被烧毁的情况,让学生明白落后必遭挨打、贫穷受人欺凌的道理,进而明白国家要富强,就必须改革,弃旧迎新,以此帮助学生领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 想象入情。教师引领学生感知描述性的优美语言时,学生会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像过电影一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透过语言文字领略作者是如何表情达意的。《白杨礼赞》第五自然段,作者用工笔细描的方法,具体描绘了白杨树之“形”,赞美了白杨树的不平凡。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品味作者描写的内容,展开想象,感受白杨树的正直、倔强、不折不挠、力争上游的雄伟气魄,从而领悟其神美。
3 读中悟情。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文章中的人、事、景、物,体验文章的优美滋味。教师在指导朗读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字、词、句进行朗读,以体悟其情韵。
4 设境生情。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课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习中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生情的目的。例如,教学《致蒋经国先生信》时,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再仔细阅读文章内容,并展开讨论:①廖承志先生为什么要写这封信?目的是什么?②廖先生是如何针对当时台湾不利于统一的言论,从哪些角度来劝说蒋经国先生的?接着再让学生说一说廖、蒋两家是什么关系,以体会书信中蕴涵的深厚感情。如此,学生通过读、议、说,能深刻地领悟到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民族大义、洋溢着的血浓于水的骨肉之情,进而激起爱国之情。
责任编辑 黄日暖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略谈小学与初中英语教学衔接下一篇:高职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