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复制链接]
查看: 734|回复: 3

5万

主题

8万

帖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9639
发表于 2020-8-11 18:4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本文探讨了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概念,论述了高职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要意义,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职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有效策略
  
  高职英语属于特殊用途英语或者专门用途英语,即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培养出来的人才将服务于工作岗位的最前沿,如涉外酒店接待、餐饮行业服务员、旅游导游以及外企办公文秘等,学生若缺乏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在实际的涉外交际中,很容易产生误解,雅法达到预期的、理想的交际目的。因此,在日常的高职英语教学时,教师既要注重传统的教学方式,还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使他们具备跨文化意识。
  一、跨文化交际课程概述
  (一)跨文化交际内涵。
  跨文化交际,即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从广义上来讲,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的交际过程。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地理环境、风俗习惯、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等,这些不同导致了各民族间相异的文化现状。在不同民族之间的人们进行交流时,人们喜欢以自己民族的表达方式、语言背景和思维模式来理解对方的话语,由于不同民族之间文化差异的存在,可能错误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或说出不符合目的语文化背景常理的表达方式而产生尴尬,从而导致交际失败。
  (二)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形成。
  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形成自古就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各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但研究跨文化交际活动的专门学科――跨文化交际学却在20世纪 0年代才开始出现,10年代才在美国正式成为一门新型的学科。
  跨文化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它的诞生有三个主要的标志:一是1959年第一部跨文化交际学著作《雅声的语言》出版,作者为霍尔;二是1910年国际传播学会正式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三是1914年《国际与跨文化交际学年刊》创刊。1980年初,跨文化教学由外语教学界引入国内,学术界一般认为许国璋1980年发表在《现代外语》第四期上的“Culturally-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一文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的诞生。
  (三)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文献综述。
  在跨文化教学领域,学者最先注重的是结合外语教学的词汇文化内涵的研究,如学者杜瑞清(1981)、胡文仲(1982)都注重词汇的文化差异,他们认为,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特定人类文化生活的载体。同一个词汇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所代表的含义是不同的,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便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目前,在我国学校实施的教材主要有《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作者严明,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作者许力生、吴丽萍,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跨文化交际基础》,窦卫霖编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等。
  国内学者对跨文化教学课程的设置、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也做了多方面的研究。主要包含三类,一是从理论上对课程进行整体讨论,如胡文仲(200 )从较少美国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和对比中美两国跨文化交际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异同出发对中国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二是专门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进行的讨论,如唐建敏和杨明(2001)探讨构建主义理论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作用;三是对跨文化交际课程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估,如胡超(2005)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说明跨文化交际课程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二、设置高职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的重要意义
  (一)帮助学生跨越文化差异。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异,表现在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形态和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差异,在真实的交际中,就可能说出不符合英语常识的句子或表达,导致交际双方的误解,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伤害。语言学习和运用不能脱离文化单独存在,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表现和承载形式,脱离了文化,就不能真正了解和使用该民族的语言。
  (二)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缺乏了解语言文化知识,学生就会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出现困难。例如听写关于圣诞节的短文时,由于学生不了解有关圣诞节的知识,甚至不知道Santa Claus就是圣诞老人,以致学生在听写过程中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云,造成听力理解效率低下。另外,文化差异对学生的口语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例如,英语课前教师会说Good morning,students,学生会以Good morning,teacher来回答,其实这是不符合英语习惯的,因为teacher作为一种职业,是不用于称呼的,正确的说法是Good morning,Sir/Miss。
  (三)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
  词汇承载了丰富的语言信息,是语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对于同一个单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产生的意象和联想也不尽相同。例如moon,中国人会想到嫦娥、玉兔、月饼,会想到中秋佳节,而美国人会首先联想到阿姆斯特朗登月;又如pumpkin,美国人会联想到Thanks Giving Day、Halloween和All Hallows Day,因为南瓜是这些节日中必备之物,几乎是这些节日的象征,但是在中国对于南瓜则没有更多的联想。由此可见,语言词汇中包涵着一个民族政治经济、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等丰富的文化信息,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感性认识和知识范围。
  (四)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翻译技能。
  小小的单词或短语却是文化的积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成为具有某种特殊意义的代名词。如lucky dog指幸运的人;widow’s cruse指取之不竭的聚宝盆;Philistine意思为平庸之辈,门外汉,对专业知识一窍不通的人等。这些单词或短语犹如中国的成语,如“叶公好龙” “拔苗助长” “狐假虎威”等,每一个词汇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或典故。如果不了解这些词汇的文化历史渊源,在进行阅读理解或翻译时就会产生偏差。因此,高职英语教学应高度重视英汉表达的差异,强调中西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持之以恒地将英语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相融合,并做到相辅相成,同步进行。
  三、高职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利用教材,直接导入。
  高职英语教材中有很多富含跨文化交际信息的语篇材料,教师可以通过深挖语篇中的文化信息展开跨文化交际教学。例如,《新编实用英语》Book 1中,The Way American Greeting、The Attitude Towards Gift Giving和Thanks-giving Day and Christmas三个单元分别介绍的是中西方问候和送礼两方面的差异以及西方的两个重要节日:感恩节和圣诞节。教师可以将这三个单元贯穿起来,介绍一些西方节日Christmas Day, Easter day和Halloween的由来、庆祝方式、风俗习惯,以及赠送节日礼物中西的差异等。在中国接受礼物后当面打开是不礼貌的,而在西方则是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物,表示喜欢并进行感谢。通过深挖教材语篇中富含的文化信息,让学生掌握了中西方在问候、个人隐私等方面的常识和差异,大大提高了他们现实交际中的跨文化意识。
           
       (二)讲解词汇,缩小差异。
  词汇是英语重要的语言组成部分,而且词汇中富含深厚的英语文化底蕴,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不能成为单纯的词义讲解,用法介绍,还应该详细讲解单词的来源,了解单词所蕴含的文化差异。例如,龙(dragon)在中西文化中所表示的文化概念正好完全相反,在中国,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图腾,是一种吉祥的瑞物,如龙腾虎跃、龙马精神等;但是在西方国家,龙是凶残的有鳞的怪兽,代表邪恶。文化不是单独的现象,而是依附于词汇而存在,只有掌握了词汇的文化共性,才能在日常交际中将英语词汇融会贯通,应用自如。因此,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不可忽视小小的英语词汇。
  (三)重视语法,培养习惯。
  我国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母语的环境当中,容易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很多学生不是语法知识薄弱,而是不自觉地将母语思维和表达习惯应用于英语中,从而产生语用失误。例如,I very like this song,Our school has about 5000 students等错误的句子。这些都是典型的中式英语,并不符合英语的思维和表达习惯,正确的表述应该为I like this song very much和There are about 5000 students in our school。语法规则的不同知识语言的表象,更深层次的来讲,是汉语和英语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差异,只有让学生了解这些差异,才能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四)广泛阅读,锻炼思维。
  文化决定思维和表达方式,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中国人则重悟性和辩证。例如,红茶通常被误以为是red tea,在英语中实则为black tea。又如大海捞针被直接翻译成Look for a needle in the sea,实际应该为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对汉英文化差异的不了解造成的,直接机械的对应思考,直接翻译,没有考虑到汉英思维的不对等。因此,要引导学生积极、广泛地去阅读一些英文原著,探求其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培养他们的英语思维和文化敏感性。
  四、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高职英语教学,更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意识为首要任务,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输送更多、更优秀的跨文化交际服务型、专门型英语综合人才。
  (作者单位:罗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杨南薰,邹柳.跨文化交际及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
  [3]冯芳英,罗正山.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教学[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 ,(9) .
  责任编辑 朱守锂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下一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8-11 18: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雅宝题库交流网,可以欣赏到这么多的好论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902
发表于 2020-8-11 18:4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优质论文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591

帖子

538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386
发表于 2022-3-14 01: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计算机和英语的统考资料有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