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讲得好,就说明学生学得好吗?在课堂上或叱咤风云,或吟风诵月,或谈古论今,或探幽发微,教师会产生一种君临天下皇帝般的霸道威严和雅所不知的权威,教师在三尺讲台上纵横驰骋。然而事与愿违,学生雅精打采,甚至神游室外,以其昏昏制我昭昭,病态课堂,谁之错耶?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尽管可以借鉴各地如火如荼的课改经验,模仿实施,但由于学情、条件不同,显得有些邯郸学步之嫌,生搬硬套之短,只有作罢,否则便是东施效颦了。苦思冥想之中,亚里士多德说过的话给我们启示:“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理解”不正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吗?这与中国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脉相通,具有异曲同工之效。病根找到了,就要转变理念,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活跃课堂氛围,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前提,来提高教学质量。
一、要“让”出课堂,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其发挥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逐渐倾向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自主学习意识的提高和自主学习情境的创设;还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差异,激励学生选择正确、有效并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设计符合学生的评价手段,安排有效的学习时间,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例如:在教授《雷电颂》这一课时,以读、演、写结合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品读带有抒情意味的语句,理解具有深刻内涵的段落,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朗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注意移情,观海则情溢于海,看山则情满于山,要将屈原的愤怒挪移到自己身上,像一个话剧演员,变身于屈原,与屈原同呼吸共命运,把屈原的愤怒,声情并茂地表达出来。教师还可以抛砖引玉,自己先朗诵一遍,用铿锵有力的语气感染学生,把屈原受侮辱时的感情表达出来,将蹂躏诗人自尊、灵魂的愤怒彻底喷薄出来。
二、要“让”出课堂,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
长期以来,老师对学生存在“不放心、不放手、不放权”的问题,担心学生摔倒,在学习上走弯路,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不是耐心培养、挖掘潜能,而是越俎代庖、强硬灌输,有的老师更担心学生会放任自流。因此,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组织、引导学生,扶放有度,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并且在教学设计上,要能促进师生双方产生高效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尽可能地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在充当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者和呵护者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的自主学习。在《雷电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主动权“让”给学生,引导他们自我感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进行有效地课堂教学。“让”学生分角色把《屈原》这部历史剧演绎出来,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了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写读后感,满足他们的知识体验,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师要与时俱进,树立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的重、难点,采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进行自主学习的培养。但是有些教师说自己的知识半径很可能覆盖不了学生的知识半径,担心出丑,对自己没有信心,不敢改革课堂;有的教师感到茫然,怕在课堂上失去自我,失去主动权,担心自己成为“边缘人”甚至“多余人”。教师之所以瞻前顾后,徘徊不定,就是因为不能与时俱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高屋建瓴地指导学生,否则,固步自封,固执己见,只能被新课堂所淘汰。
总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才智和激情,教师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的问题、困惑、见解、兴趣、经验、感受、智慧等要素真实地进入教学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体验与理解,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教师的“让”使学生得到了解放,同时也解放了教师本人。作为引导者和促进者要有过硬的本领、勇气、魄力,就需要胆识;胆识从哪里来?从底气中来;底气从哪里来?从学习中来。试想,一个“吃老本”的老师,怎能做到与时俱进?在新型的课堂上又怎能游刃有余?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为中心”的理念,设计教学活动,运用各种策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舍得“让”出课堂,激发、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强化他们对学习的体验和理解,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办公软件的技巧分析下一篇:怎样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