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那么,动手实践究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什么作用呢?笔者认为,它可以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一、动手实践,培养注意力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是学生学习效率的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注意力是以随意注意为主的,他们的有意注意力差,不易持久、稳定。儿童的这一特点大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而动手操作实践,则可通过学生眼、耳、手、口等多种感官的活动不断刺激大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逐步培养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如在初步认识分数时,分数的意义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如果一味地用语言解释不仅枯燥雅味,而且学生也雅法理解。但如果运用教师分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长方形、分组讨论自主分正方形等一系列有层次的操作实践活动,动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注意力有效地集中在课堂上,学生在操作成功的喜悦中不知不觉的掌握了分数意义的内涵。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与持续性是十分有效的。
二、动手实践,培养观察的目的性与全面性
由于儿童知识少、经验少,往往在操作中不知道怎么去看、去想,或者以局部代整体;或者受非本质特征所惑而看不出本质特征;或者只是没有目的、方向的进行观察。在教学中运用学具操作,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全面看问题,突出事物的本质,可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如在教学《面积和周长的比较》中,大多数学生对面与线的概念比较模糊,因此弄清面与线的区别是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准备一个长方形和一条线,让学生用手触摸长方形的面,提问:“摸长方形的面有什么感觉?”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是一个面。然后再让学生用线围长方形的周长然后展开,用手摸摸线,感觉一下线在手中是什么感觉,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认识到周长是一条线。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长方形的面积与周长有什么区别。大部分学生通过操作,迅速地理解了周长与面积两个概念的不同之处。趁学生概念明晰的时候,再引导学生回忆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及推导过程,使学生分清了二者的不同之处。这样的一个操作过程,要求学生用手感觉面与线的不同之处,使学生的观察有方向性和目的性,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达到了教学的效果。
三、动手实践,培养想象力的延伸性和创造性
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但想象需要有丰富的表象做基础,而丰富的表象只有在大量接触并观察客观事物中才能形成。小学生的活动空间在家和学校,社会接触面小,知识面狭窄,不利于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操作,能使学生多观察事物,积累实践经验,弥补这个薄弱环节。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由于有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为基础,学生已学会用“割补”、“拼合”等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因此,求梯形的面积就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移植替代法”,推导出面积公式。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想一想,梯形可以转化为什么图形?再让学生动手去剪、去拼,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剪、拼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想出了许多办法:有拼成三角形的,有拼成长方形的,有拼成平行四边形的,显示出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操作方式,必须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延伸到新的领域中,从而发现新知识。这样的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四、动手实践,培养记忆力的持久性和详细性
研究表明,没有记忆就不可能有思维活动,有了记忆,前后的经验才能联系起来,使心理活动成为一个发展的、统一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把识记的对象活动的对象作为或活动的结果,能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地提高。这是因为操作活动调动了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大脑皮层形成的表象比单纯的视听要深刻、鲜明得多。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所获取的知识不仅清晰,而且牢固,有些还会终身不忘,回忆起来迅速准确。例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形成明确的1千米的概念,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拿卷尺在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再让学生们跑十个来回。回到教室后,问学生:“跑累了吗?算一算。一共跑了多少米?”这样导入了1干米的长度。同学们这回印象可深了,一问1千米有多长,马上就回答跑十圈,在以后完成填单位的练习中,极少用错千米这个单位。
五、动手实践,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和敏捷性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比较、想象,可以培养、发展丰富、新颖的创造力。如在解决问题:“一根绳子正好围成一个长 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如果用这根绳子围成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学生一般都是这样解决的:( +4)×2÷4=5(厘米)。但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教可为学生提供了钉子板与绳子让学生动手围一围,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把长 厘米分1厘米给宽,就可以围成正方形,于是解法立刻多了起来:( -4)÷2+4=5(厘米)、 -( -4)÷2=5(厘米)、( +4)÷2=5(厘米)。通过动手操作,学生的思维活跃,独特的见解纷纷发表,不再局限于一题一解,学生克服了思维的单一性,打破了思维定势,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此外,动手实践还能培养学生意志的坚韧性和自制性,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合理、科学、创造地运用各种实践操作活动,就能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得升。
(责任编辑:闽 晓)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哈尔滨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下一篇:浅析探究性学习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