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019(2008)10-00 9-01
面对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人生意义淡漠和青少年自杀、他杀日趋严重的现实,近年来,要求重视和加强“生命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内外一些学者认为,人类若要避免经济上、生态上及价值偏向上的危害,就必须从人内心深处着手改变。从学校教育来看,就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即要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一、时代要求学校应当重视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自然进化的结果,是自然进化最高表现形式。人类在施展主体力量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往往发生异化,从而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害。“异化”的表现之一,即人类缺乏生命意识。所谓生命意识是人类对自身生命和它类生命的尊重和关爱。当前,从全球来看,人类缺乏生命意识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人类的生存环境被严重破坏。20世纪以来,工业社会和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由于对自然资源滥砍滥伐、雅序开采、工业三废等,给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直接涉及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恶化,能源危机,核战争等一系列问题威胁着人生命的存在。而且在青少年中他杀与自杀现象严重。近年来,世界各国的青少年暴力十分严重,我国亦不例外。
二、在生物教学中应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生物学科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也向着更加关注人类自身的方向发展”。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生物学科优势,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最为奇妙、最富魅力的一种自然现象;认识人与它类生命必须和谐相处;认识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从而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尊重、关爱它类一切生命。
1.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伟大的,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生命是经过大自然雅数年的演变才出现的,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任何微小的自然条件都有可能将生命扼杀在摇篮之中;生命出现以后,以单细胞生命经过漫长的进化,出现了更为复杂的生命形式;最后拥有高智慧、高级情感的人的出现--更体现了生命的伟大。我在教授《生物的进化》单元时,运用多媒体展示生命起源的过程和生命进化的主要历程,让学生认识生命产生的艰难和漫长。
2.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生命。我在教授《生物与环境》和《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时,指导学生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
3.引导学生认识人生命的短暂,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每个生命对于生命个体来说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值得每一个人去热爱。我教授《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章时,让学生体会生命来到世界上是一个极偶然的机会,每个生命总是包含出生、成长、死亡的过程;这一生命过程是短暂的和宝贵的。
三、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尊重热爱生命的能力
人的素质的生成机制是“活动”,换言之,人的素质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生物教学必须更新观念,改革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更好地培养尊重、热爱生命的能力。我在生物教学中作了以下尝试。
1.实施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教学内容的开放。我在生物教学中,既依托教材引导学生学好教材内容,又不被教材内容所局限,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周围的生态环境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使学生加深对生物与环境的认识。二是教学形式的开放。在教授《生物的多样性》一节时,我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欣赏春天争相吐芳的花朵,夏天植物的枝繁叶茂,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强烈意识。在教授《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单元时,让他们观看交通偶发事故碟片,让他们感悟& uot;死而不能复生& uot;的道理和一个人的死亡给家人、亲友带来的巨大悲痛,从而认识生命的宝贵,增强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并在人生的历程中十分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2.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我引导学生利用课余、节假日围绕生物学的内容,根据周围生态环境和自己的兴趣进行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一是研究的项目可以自主选择。学生自选的课题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如《豆芽的生长条件》、《蚯蚓的生活习性》、《池塘生态系统的观察》、《如何健康地生活》等等。二是研究活动自主设计,研究过程自主安排。三是交流、展示研究成果。学生的研究成果令人欣喜。学生通过亲身观察、调查,写出论文,将生物学知识与周边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较为深刻地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培养了热爱生命的情感。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创造生态课堂 促进有效教学下一篇: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因子
|